1 / 6
文档名称:

清代科场案中的对联.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清代科场案中的对联.docx

上传人:bai1968104 2019/1/5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清代科场案中的对联.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清代科场案中的对联
以对联揭露科场舞弊,这绝对是中国特色,洋文无对联,也就少了这样的幽默。

清代是我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期,也是科场舞弊案件的频发期。从顺治到光绪,大大小小的科场案不下数十起,其中轰动一时,诛戮甚众,足令考官和举子为之胆寒的重大案件约有四五起。如顺治丁酉科(1657)的顺天乡试案和江南乡试案,康熙己卯科(1699)顺天乡试案,康熙辛卯科(1711)江南乡试案,咸丰戊午科(1858)顺天乡试案等。就中尤以顺治丁酉科江南乡试案和咸丰戊午科顺天乡试案为祸最惨,涉及最广。前者两名主考与十八名房考全部处以极刑,妻子家产抄没,涉案的举子被流放到极边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后者因肃顺等人的挟私报复,竟将主考、当朝一品大学士柏莜问了死罪,并牵连到大小官员和考生十数人,或杀头,或充军,或革职。通过这几次的严惩与震慑,科场秩序确实得到了整顿,关节条子虽不能完全杜绝,但再也不敢明目张胆了。
清代科场案的频发和惩处之严厉是远远超过前代的。这一方面说明科举对清代读书人的吸引力太大,举子们为了功名前程,不惜铤而走险;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科场的******已积重难返,人情关节早就****以为常。另一方面在清代最高统治者看来,科举既是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又是朝廷选拔合格官吏的“抡才大典”,决不允许某些考官和举子相互利用,借国家的制度大典为一己谋取私利。因而在顺、康、雍、乾时期,对科场案皆痛加追究,对涉案者均严惩不贷。这既是严肃朝纲、整顿吏治的需要,又能借以***立威,对汉族知识分子起到精神威慑作用。
记述清代科场案的有关文献很多,大都散见于官方的实录和诸家笔记中。对其进行专门探讨研究的文章也不少,如孟森先生的《科场案》,商衍鎏先生在《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也列有专章,另如王道成在《科举史话》中也有论及。笔者本文的侧重点不在科场案本身。而是向读者介绍几副有关清代科场案的对联。这些对联大都出自落第举子之手,构思精巧,讽刺辛辣。其中既透露了涉案的主要人员和情节,也反映了广大考生对舞弊贪墨者的深恶痛绝。

康熙己卯科顺天乡试案对联

该案发生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是科正主考为翰林院修撰李蟠,他是康熙三十六年的状元,夺魁时年方三十岁;副主考为翰林院编修姜宸英,他是李蟠同榜的探花,中鼎甲时已年逾古稀。由于该科取中举人内有不少朝官子弟,因而激起落第者的愤怒。发榜之后,先是有人写揭贴加以抨击:“顺天大主考李蟠、姜宸英等灭绝天理,全昧人心,上不思特简之恩,下不念寒士之苦,白镪薰心,炎威炫目。中堂四五家尽列前茅,部院数十人悉居高第……”接着有好事者撰对联进行揭露,联云:
老姜全无辣味;
小李大有甜头。
这副对联乍一看全是口语白话,风格俚俗,没用任何典故,然却对杖工稳,谐音双关,耐人寻味。上联巧妙地反用“姜是老的辣”这一俗语,且“姜”与“善”谐音(按今二字通用),意指姜宸英年纪老大,为人迂阔,自己虽未敢徇私舞弊,但对主考的行为亦不稍加劝阻,故云“全无辣味”。据载,姜宸英功名心重,性不食猪肉。朱彝尊调侃他道:“假如有人正在填写进士榜,煮了一大碗猪肉,说吃了它就用笔填上你的名字,那你吃不吃呢?”姜笑着说:“猪肉总不会像马肝一样有毒吧。”这位老先生的个性倒也可爱。据事后审查证明,姜宸英并无纳贿情节,纯系受牵连下狱。在对联中,他只能算是个陪斩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