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地震应急和救助常识
,科学避震
地震发生时应沉着应震,立即采取行动避震。假如你的行为镇定自若,就会获得安全,躲过灾难,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了一定准备,震时又能利用预警现象,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预警现象:预警现象主要包括地面的颤动、建筑物的晃动、强烈而怪异的地声、明亮而恐怖的地光等。
预警时间:可以逃生的时间。从感觉到地动到房屋倒塌,有大约十几秒的时间,只要你事先有准备,就可能利用这宝贵的十几秒钟逃离险境,转危为安。
避震空间:废墟中可以藏身的空间。不要以为房屋倒塌就是死路一条,室内有家俱、物品等的支撑,废墟中总会留下一定的生存空间。
?
1、震时是跑还是躲?
我国大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现象很短,由于剧烈地动,人们行动往往无法自主;但若住在平房,发现预警现象较早,则应力争跑出室外到开阔、安全的地方避震。所谓就近避震,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
2、身体应采取什么姿势?
“伏而待定”,即蹲下、坐下或爬下,尽量蜷曲身体,使身体重心降低,同时,双手要牢牢抓住身边的牢固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暴露在物体外而受伤。
3、怎样保护身体重要部位?
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书包、被褥、沙发垫等顶在头上。
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侵入。
保护口、鼻:有可能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尘、毒气吸入。
做好平时的准备工作,是将灾害损失减少至最低程度的基本条件。
1、家庭的安全措施
•对大衣柜、餐具柜橱、电冰箱等做好固定、防止倾倒的措施。
•在餐具柜橱、窗户等的玻璃上粘上透明薄膜或胶布,以防止玻璃破碎时四处飞溅。
•为防止因地震的晃动造成柜橱门敞开,里面的物品掉出来,在柜橱、壁橱的门上安装合页加以固定。
•不要将电视机、花瓶等放置在较高的地方。
•为防止散乱在地面上的玻璃碎片伤人,平时备好较厚实的拖鞋。
•注意家具的摆放,确保安全的空间。
•充分注意煤油取暖等用火器具及危险品的管理和保管。
•加固水泥预制板墙,使其坚固不易倒塌。
•将灭火器、消防水桶经常放置在离火源较近的地方。
•做好建筑物检修、加固工作(尤其是地基柱子、屋顶瓦等)。
2、紧急备用品的准备
•饮用水;
•食品、婴儿奶粉;
•急救医药品;
•便携式收音机、手电筒、干电池;
•现金、贵重品;
•内衣裤、毛巾、手纸等。
3、每月召开一次家庭防灾会议
•家里安全的地方在哪里?
•避难场所、避难道路的确认;
•学习应急处置救护的知识;
•家庭成员的分工;
•灭火器具放置场所的确认;
•万一情况下,家人的联络方法和汇合场所;
•用火器具等的检查;
•紧急用携带袋子的检查、放置场所的确认。
4、建立平时邻里互助的协作制度
发生大地震后,会在很大区域内造成严重灾害,在这种情况下,消防车、救护车不可能随时到达,所以,有必要从平时起通过街道等组织当地居民进行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