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实践论](精选).ppt

格式:ppt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实践论](精选).ppt

上传人:qiaoshi3311655 2015/9/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实践论](精选).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实践论》
一、写作背景
二、结构和风格特点
三、主要内容
三、简要评述
一、《实践论》写作的历史背景
《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为纠正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思想而写的。
王明
左倾机会主义
遵义会议
《实践论》不仅是对“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左倾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全面清算,也是毛泽东同志率领全党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到来所做的理论准备。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它不仅与一切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内省论相反,而且与旧唯主义的机械论不同,它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二部分(6—24自然段).阐述了认识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发展中的两次飞跃。批判了哲学史上的唯理论、经验论;批判了中国党内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
第三部分(25—26自然段),总括全文,概括出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二、结构和风格特点
第一,这部著作特别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全面性。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全文从头到尾都有鲜明的针对性。
第三,《实践论》继承了中国哲学史上的有关认识论的优秀思想和传统的知行概念,并赋于它以新的内容。
第四,《实践论》叙述方法上,生动形象,便于理解。
第五,《实践论》语言活泼,行文流畅,用了大量的谚语、格言.
特点:
三、主要内容
(一) 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主体
客体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主体
实践
客体
一是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活动的意义。
二是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看作生物学意义上的抽象的人,不了解人是社会的人,是生活实践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中的人。
三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有些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认识了实践的意义,而且也不局限于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观点。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因为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这种反映的前提是实践。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再次,只有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改造实践,才能暴露事物的内在(非感性)本质,使我们了解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最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了解人与实践客体的关系.
生产实践: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即物质的生产活动。
“无论是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还是在各种阶级社会中,人们都要以各种不同形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种生产活动,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愚公移山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物质生产实践
阶级斗争
科学实验
生产斗争指的是物质的生产活动;
阶级斗争指阶级社会中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的斗争;
科学实验也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具有不同于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实践的特点。
物质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人们认识的基本来源,也是产生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两种实践形式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