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眼中的陶渊明
“真正的隐士”、“士大夫的精神归宿”,一直都是我所听到的赞美之词,对他的评价向来是极高的,他没有像秦桧一样受尽世人的唾骂,也没有像曹玄德一样所受褒贬不一。自古就有李白“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的仰慕、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的欣赏和白居易“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的敬仰。在老师的“谆谆教导”和诸多名家的极力赞誉之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顺利成章的成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笔下最美的田园生活。
他是千百年来隐士中的“圣人”,后世的文人墨客们无不羡慕他,钦佩他,无论他们是得意,还是失意。他们羡慕他神思妙想,竟能勾勒出那么美的一个桃花源,因为在中国的词典里,“世外桃源”几乎是“天堂”的同义词,甚至“天堂”也没有“桃源”那么舒适——“天堂”很肃穆庄严,而桃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他们也钦佩他的豁达洒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读日子,他竟过得有滋有味,还吟出一句千古名言——“采菊东篱下,悠然就南山”。
这就是他——陶渊明,这个被万人推崇的隐士……
而我却不大喜欢陶渊明,尽管觉得他的诗很美。我不赞成他的处事态度——隐,这实在是懦弱的表现。当时的东晋官场,也许真的是“尘网”、“樊笼”,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你厌恶昏浊,就不该只是躲避,而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激浊扬清;而且说什么“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似乎“穷则独善其身”,实际是逃避责任的懦夫。
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不仅能诗善吟,还为国家的兴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的虽然失败,却依然抗争到底。比如上下求索的屈原,楚国朝纲混乱,他竭力去理顺,最后尽管被流放,仍然不改初衷;比如被喻为“中国11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在北宋力排众议,推行新政;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时刻不忘关心百姓,关心社稷;比如苏轼,因为支持改革而被贬到偏僻之地但也不曾放弃,懂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比如“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尽管“僵卧孤村”却不“自哀”,甚至“尚思为国戍轮台”,花甲之年,还想着去守卫边疆……这些人在我看来,都比陶渊明伟大,他们都懂得人生在世,都有责任要承担,都竭尽全力去改变现实,去创造未来,而陶渊明只会逃到荒山野岭,扛一把锄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满腹经纶毫无用处,只能做几首自我安慰的诗。“心远地自偏”,这是一句好诗,只可惜他自己都不明白,只要“心远”,又何必去隐居呢?因为“心远”了,地自然“偏”了,隔不隔离人世又有什么区别呢?
而他的另一篇名作——《归去来兮辞》,却引发了我的另一番感慨
……
小序中说道:余家贫,不足以自给。因此去做彭泽县令,后面有提到一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单单是这两句,我就有些疑问了,既然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那有为什么听别人的劝告入仕呢?“性本爱丘山”又何必在乎家贫?“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所表现出的不为形式所累的精神追求此时就屈服于物质的贫乏了吗?就连苦中作乐的精神也无影无踪了?
按照我的理解,“家贫”只不过是他为自己“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