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感《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不足千字,却有力地肯定了马克思伟大的一生,并真切地表达了挚友恩格斯及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的悼念之情。初读这篇文章,我最大的感触是:生命对于每个人而言,有且仅有一次,不可复制,亦不可重来。它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又是有着独立思想观念的个体。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战斗,为人与社会的进步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诚如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所言:“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的确,一个伟人的离去,尤其是一位有影响力的伟人离去,留给世间的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和难于填补的空白。一、不可估量的损失——以思考筑成的贡献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由于积劳成疾,晚年的马克思遭受着病痛的折磨,但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仍然坚持思考和战斗。这很好地验证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保尔·柯察金关于生命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马克思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有外在的困扰,但初心不变。思考不止,贡献不少。他一生中都在不停地阅读,精通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丁语,还学会了俄语等,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即使生活在物质贫乏的现实世界,仍不停地思考怎样为无产阶级甚至是全人类的解放做出自己的贡献。在这篇演讲中,恩格斯着重肯定了他的两大贡献,其中包括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以及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这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心血来潮,而是通过经年累月的思考与实践得出来的成果,这种不断思考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人心容易变得浮躁,很难静下心来思考。此刻,我们切实需要独立思考的精神,而不是人云亦云,过度依赖于别人的观点。换言之,有时并不是缺乏创新的意识,而是不勤于动脑思考。二、难于填补的空白——用信仰凝成的力量关于马克思,有许多褒贬不一的评价。但无疑,他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虽然他的呼吸已经停止,但他的智慧永存和精神永传,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首先,他具有高尚而坚定的信仰。马克思的信仰,不纯粹是个人的主张,更多的是关于整个无产阶级的信仰,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著名的话:“让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