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脑卒中高热患者使用物理降温仪与普通降温方法的比较.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脑卒中高热患者使用物理降温仪与普通降温方法的比较.doc

上传人:sbuufeh058 2015/9/2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脑卒中高热患者使用物理降温仪与普通降温方法的比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脑卒中高热患者使用物理降温仪与普通降温方法的比较
【摘要】目的通过对40例脑卒中高热患者分别应用物理降温仪和普通降温方法实施降温, 比较和探讨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及优缺点。方法 40例脑卒中高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降温方法(如冰袋、冰帽), 观察组采用物理降温仪, 观察两组患者降温效果。结果经统计学分析, 观察组降温效果明显快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物理降温仪降温效果明显优于普通的降温方法, 同时也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宜推广使用。
【关键词】物理降温仪;脑卒中;高热
重度脑卒中患者, 由于病变累及了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并发感染、使用大量脱水剂后损失大量水分等因素, 导致患者体温的异常升高, 且持续时间长。临床常采用冰袋、冰帽冷敷等降温方法, 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2012年6月本院急诊ICU购买了HGT-200III型的亚低温治疗仪。该设备主要通过制冷系统对防冻流体进行降温, 循环系统驱动防冻流体在冰毯中循环, 将人体产生的热量带走, 从而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现将2012年7~12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高热患者分别应用物理降温疗法和普通降温疗法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院急诊ICU 2012年7~12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高热患者, 其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龄53~69岁, 脑出血31例, 脑梗死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
1. 2 方法对照组给予冰帽冷敷头部, 冰袋冷敷腋窝和腹股沟等大血管处。观察组应用物理降温仪进行降温治疗。就两组患者的降温效果进行比较。
1. 3 参数调节降温仪一般调至10~15℃。冰帽为-1~4℃,℃, ℃,℃~1℃。
1. 4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降温前后体温变化情况观察组降温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见表1。
3 讨论
3. 1 物理降温仪的重要性重型颅脑损伤因阻断下丘脑对体温的正常调节而使体温严重上升,呈持续高热状态[1]。如不能有效地预防或控制中枢性高热可造成脑组织不可逆损害而危及生命[2]。实验证明低温能明显降低脑代谢率,体温每下降1 ℃, 脑耗氧量下降6%~7%。据报道:对高热患者应用降温仪进行物理降温,患者的体温能在数小时内达到理想的温度,降温效果快,优于传统的物理降温[3, 4]。
3. 2 物理降温仪相比于传统降温措施的优点
3. 2. 1 有助于维持温度的恒定传统的冰袋降温法, 随着冰的融解, 冰袋对热的吸收能力下降, 患者体温会有所升高, 脑温出现波动, 不利于病情恢复。物理降温仪利用微电脑调节冷却水的循环速度来控制温度, ℃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5]。
3. 2. 2 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以往临床的亚低温治疗,多采用冰帽或冰袋敷于患者大动脉处。为了维持降温效果,必须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