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方法该院2012年1月1日―2014年1月31日间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98例,其中49例患者是从123例做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中随机选取的,为观察组;49例患者是从97例做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中随机选取的,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时的出血量,术后的不良反应,伤口愈合程度和住院时间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min、术中平均出血量(±)mL、术后不良反应5例、%。对照组手术时间(±)min、术中平均出血量( ±)mL、术后不良反应30例、%。均明显好于照组(P<)。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相对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c)-0011-02
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岁的女性,是最长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的良性肿瘤,发病率在20%~25%之间[1],由于多数患者有生育,形象等要求,对手术的效果也就要求更高,医护人员和患者都希望有更好更安全的手术疗法。为了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该研究于2012年1月1
―2014年1月间通过对98例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临床上的应用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该院妇产科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观察组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为(±)岁,子宫肌瘤数平均为(±)个,已生育者30例,未生育这19例;对照组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为(±)岁,子宫肌瘤平均为(±)个,已生育26例,未生育23例。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多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方法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脐部上缘皮肤,做一10 mm切口,气腹针穿刺进入腹腔,注入生理盐水证实在腹腔后接气管注入气体,使腹腔负压达到12~14 mmHg,插入10 mm Trocar后放入腹腔镜。在左、右下腹分别做1~2个小切口,在3个切口中分别插入10 mm,5 mm Trocar,进入腹腔,在镜下进行手术,用抓钳托起子宫,动作轻柔,防止抓伤子宫,往子宫内注射垂体后叶素,用单极电凝切开子宫肌瘤表面组织及包膜,剥离子宫肌瘤,"00"可吸收线缝合子宫切口。放置碎瘤器械,将子宫肌瘤粉碎,再取出,用生理盐水清洗腹腔,撤除腹腔负压,将伤口缝合[2]。
对照组常规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开腹手术,医生切开腹壁,找到子宫肌瘤,将子宫肌瘤一一切除,"00"可吸收线缝合子宫切口,再进行腹腔内清理,最后缝好伤口[3-4]。
对比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时的出血量,术后的不良反应,伤口愈合程度和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
统计方法
采用SP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