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1
文档名称:

手足口病课件.ppt

格式:ppt   页数:7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手足口病课件.ppt

上传人:qujim2013 2013/8/1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手足口病课件.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手足口病 (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 HFMD)
主任医师郭少林
2017/11/13
1
卫生部明传电报
卫发明电〔2010〕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指导医疗机构做好手足口病诊疗工作,我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结合我国手足口病诊疗实际经验,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地区相关资料,研究制定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现印发给你们,以指导医疗机构科学、有效地开展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卫办医政发〔2008〕197号)同时废止。
卫生部办公厅
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日
2017/11/13
2
概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CoxA16、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 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口腔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 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丙类传染病管理。
2017/11/13
3
流行概况
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
1957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
新西兰Seddon于1957年最早加以描述
1958年加拿大Robinson从患者粪便和咽拭中分离出CoxA16,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增长,初步查明CoxA16为本病病原
1959年提出HFMD命名
1972年美国首次分离出EV71病毒
2017/11/13
4
国内流行情况1
1981年起,在上海、北京、福建等地有少数病例零星报道,但缺乏病原学支持
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经过两年散发流行,1986年又出现暴发。%%
1999年5-9月,深圳南山区,59例(临床诊断)、7例(PCR+)
2017/11/13
5
2000年5-8月烟台招远市立医院报告1698例,6月15-7月15发病高峰,3例死亡。
2000年秋季新加坡的疫情波及到苏州市,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某幼儿园也因新加坡生病儿童返回苏州引起暴发疫情
2001年4月,北京昌平区某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
国内流行情况2
2017/11/13
6
国内流行情况3
2008年3月,安徽省阜阳市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手足口病疫情,累计报告手足口病4929例,其中22例死亡.
安徽、广东、山东、浙江、上海等省市都有报告
2017/11/13
7
病原学
手足口病病毒属于RNA病毒。
该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1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2017/11/13
8
流行病学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2017/11/13
9
流行病学
  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有报道说,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很少有交叉免疫。
  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
2017/11/13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