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遂参宰相,厘我典常,扶贤赞杰,乱冗除荒……神乎孰忍,使至于斯!盖公之才,犹不尽试。肆其经纶,功孰与计?”——王安石《祭范颖州仲淹文》请思考:表达了王安石怎样的思想感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22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拗相公”。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一、起用王安石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王荆公文集》、《三经新义》、《春秋左氏解》、《礼记要义》、《论语解》、《孟子解》、《老子注》、《字说》等约近300卷,政治家著述之丰,亦属罕见。“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宋史》中国封建社会惟一不愿让人抬、不坐轿的宰相,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也是惟一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一个应该大写的儒者。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宋神宗(1048—1085)宋英宗之子。曾说:“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即位后,不治宫室,不事游幸。请思考:宋神宗为何起用王安石?二、王安石变法: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一)目的:挽救危机,富国强兵,巩固统治(二)指导思想:“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三)内容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五年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八月行免行法。七年(1074年)九月行将兵法。措施内容作用富国青苗法政府低息贷款增加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以钱代役免役法兴修水利市易法“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方田均税法政府低息贷款均输法按土地数量、——改变积贫局面探究一关于青苗法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行矣。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⑴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⑵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材料二熙宁三年二月一日,河北安抚使韩琦上书说:“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户,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每借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官放息钱,与初诏相违。”——《宋会要·食货》材料三(苏轼说)王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以夺富民之利……                                    —— 邓广铭《王安石》(2)根据材料二,青苗法在推行中出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后果?(3)根据材料三,苏轼站在什么立场上评论王安石变法?争鸣:关于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的两种观点:甲:青苗法类似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乙: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你同意甲、乙两种观点中的哪一种呢?试述你的理由。探究二关于免役法材料一 ……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五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凡敷钱,先视州县应用雇直多少,随户等均取。  材料二臣(司马光)曾上言: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教材说说免役法有何规定?(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