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文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格式:doc   大小:475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文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上传人:shijijielong001 2019/1/20 文件大小:47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文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文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版)二〇一八年九月目录中国语言文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中国语言文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7中国语言文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或专业代码:0501)一、学科概况“中国语言文学”即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学,指中国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所属各学科方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内容,既植根于中国语言文学的优秀传统,也借鉴世界各国语言文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正确把握中国语言文学自身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并加深对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学的认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之一,也是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门”。1942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搬迁至兰州后,黎锦熙、何士骥、谭戒甫、易君左、罗根泽、于赓虞、尤炳圻、焦菊隐、李辰冬、王汝弼、李嘉言、张舜徽、丁易、赵荫棠、徐褐夫、杨伯峻、郑文、匡扶、彭铎、郭晋稀、唐祈、陈涌、吴福熙、李鼎文、叶萌、支克坚、孙克恒等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先后任教,从事研究生培养和教育工作。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研究生培养始于1945年黎锦熙主持下的国文系硕士研究生专修班,1949年后因故停止招生。1981年,我国重新恢复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中国古典文学和汉语史专业在全国获得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建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被批准为甘肃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2011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获得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被批准为甘肃省优势学科。二、培养目标中国语言文学学术学位博士生全面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西北地区的文化特点,充分利用区域内富集的先秦文化、地方文献、民族文学与文化等学术资源,开展独立、深入、富有创新意义的学术研究工作,在某一学术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获得本学科博士学位者应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具备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或相近学科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能够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需要,成为区域经济文化建设领域的高层次专门研究人才。,熟悉相关的学科,学术视野开阔。关注各类不同的***文献与出土文献,并将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传统的研究方法与国内外前沿研究方法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相结合。具有国际视野,积极关注当今世界的语言、文化、社会动态,把握各国相关学科的总体发展趋势,能与国外学术界开展学术交流,至少有一门外国语能达到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水平。,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有深刻理解,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高远的学术理想和学者的社会责任感。能够积极关注中国语言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与当前中国的社会文化建设相结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掌握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学术伦理等方面的知识,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恪守学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以及本学科专业共同遵守的科学研究、论文写作、论文署名、文献引用、学术成果、学术批评、学术评价等诸多方面的规范。严于自律,杜绝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和学术***。(1)获取知识能力:具备高度自觉的学****意识及很强的学****能力,系统阅读和掌握的中国语言文学的有关文献资料,并根据研究的需要,将视野拓展到相关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准确、敏锐地把握和发现本学科的重点和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慎思明辨,刻苦钻研。(2)学术鉴别能力:密切关注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前沿动向,具备较强的学术甄别意识和判断能力,能在尊重学术伦理、学术规范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取舍,精要地吸收真正能推进中国语言文学发展、推进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从而提高学术素养,扩大研究视野,开展前沿性、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工作。(3)科学研究能力: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指导,发现和提出具有学术价值和意义的研究问题或课题。立足于中国语言文学的事实,根据研究的需要,融会贯通所研究方向的各分支领域,综合利用、积极吸收其他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博采众长,推陈出新。(4)学术创新能力:全面了解和把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历史与现状,注重在国际视角和多元化文化背景中展开对中国语言文学的研究,努力借鉴当代最新理论和前沿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