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谈谈幼儿园常规教育最近,泰州市教育局制订了《泰州市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实施细则(试行)》, 实施细则从入园、生活、游戏、教学、运动、离园等六个方面,详细规范了幼儿和保教人员共同经历的、家长参与的活动过程,制定了专任教师、保育员等各类人员遵循的基本的、具体的行为要求和规则。常规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规教育是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生活的第一“必修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明确了良好常规在幼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下面我就这个问题和在座的各位同仁一起探讨,不到之处请各位指正。一、。许多老师还固守着传统常规教育中所谓的规则意识,认为常规就是规矩,例如:“小嘴巴,不讲话。小眼睛,看老师。”“一二三,静下来。”这些琅琅上口的规则把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变成了“小机械人”。我们在幼儿园还能听到“不可以大声说话、别打架、说话举手、不许插嘴……”等等限制性语言,以及那些包含着“不行、不要、不能”的指令性言语,这些都说明在老师心目中还存在着“常规教育的内容就是限制幼儿的不良行为,常规教育就是要遵守规则”。,处于“为”与“不为”之间。身处常规教育中的我们时常感受到常规带来的困惑,一方面,我们设法维护它的权威,因为它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另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幼儿个性选择,对儿童自由发展的追求又使教师不能过分地强调常规。所以处在一线的老师都深有体会,过分强调常规会扼杀孩子的个性发展,让他们变成“机械人”,但是如果班上常规不好,老师组织活动和平时带班就会觉得吃劲,所以“为”与“不为”会困惑我们。,忽视了教育的游戏性。有些教师认为,常规教育就是不断的提出要求,强调孩子们的遵守,反复提醒督促。对遵守常规规则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奖励,对违反常规的行为进行惩罚。这些做法会导致孩子们不把常规行为内化为自己的习惯,只是觉得是老师要我这样做的,我们经常也听到家长们的质疑:“宝宝在幼儿园能自己吃饭吗?”“宝宝在幼儿园竟然会自己整理玩具啊!”,家长们会觉得孩子在园比在家乖,在家都不这样啊。说明了什么?说明好习惯留在了幼儿园,留在了班级老师的面前,留在了一个个的赞许中,却难留在个体的需要中。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新思路针对幼儿园常规教育实践的现状,我们尽可能的寻找出最佳解决问题的教育对策,实施常规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长期实践研讨的过程中我积累出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而转化为自觉地行为常规的设计是要让孩子们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例如:希望孩子做到离开座位时要把椅子靠近桌子里,那就要告诉孩子,如果椅子不靠近桌子里,很可能让别人走路时撞到椅子而受伤,而且教室也会变得很小,那样让人看了也不整齐。孩子们知道了这些后,就会主动把椅子放好,如果有小朋友忘记了,旁边的小朋友会说:小椅子没放好,会撞到别的小朋友的。所有只有让孩子了解常规的意义,才能够真正地认同常规,并且能够切实遵守,这样才能顺畅地进行每一天的活动。常规教育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而且在一日活动的许多环节都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发现和把握常规教育的契机。我以喝水关保温桶为例。教师虽然教过如何开关保温桶,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