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cpi通胀隐忧.pdf

格式:pdf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cpi通胀隐忧.pdf

上传人:管理资源吧 2011/9/1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cpi通胀隐忧.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 44 期 2009 年 06 月 29 日
摘要

沈明高【主题报告】CPI 通胀隐忧
《财经》首席经济学家
+8610 8565 7076 我们的观点
minggaoshen@
□由信贷和投资推动的 GDP“超潜力”增长,是明年通胀上升的一个主要推动力,不
过其力量很可能被净出口的负增长部分抵消
□每次宽松的流动性之后,均伴随着高 CPI 通胀和高资产价格通胀,本轮极度宽松的
流动性对价格产生的影响很可能超出我们的预期
□受通胀预期上升的影响,存在供给约束的商品和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价格上升最
快;在上一轮通胀之中,价格达到峰值水平的依次为服务业、消费品、住房和工业品
□明年月度 CPI 上涨超过 5%的可能性很大
诸家观点采访综述
□ 2010 年中国经济将是高增长、低通胀
□中国通胀可能在明年先于美国来临
□物价将在三季度触底
□中国的整体通胀压力尚未出现
【《财经网》辩论综述】中小企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
□中小企业自身的生命力的确很强,但政策上应该为其创造公平的环境。现在虽然
出了不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往往比较保守,不舍得放开
【一周宏观经济概览】
国内要闻
□前五月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收窄
□ 2009 年预算收入任务艰巨
□预计二季度 GDP 增速接近 8%
□中国取消部分粮食和化肥出口关税
□中国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
国际综述
□美国房屋市场显露更多企稳迹象
□美联储议息会议驱散市场加息预期
□“赤字超标”困扰欧盟各成员国
□决策者言
1
【主题报告】
CPI 通胀隐忧
我们的观点
明年 CPI 通胀的压力主要来自 GDP“超潜力”增长、流动性过度宽松和通胀预期上
升。在未来 12 个月里,如果季度 GDP 出现两位数增长,且流动性持续宽松,明年月

沈明高度 CPI 上涨超过 5%的可能性很大
《财经》首席经济学家
+8610 8565 7076 2009 年上半年即将过去,在市场憧憬经济复苏的同时,对通胀的担心也在上升当
minggaoshen@ 中。从去年上半年的通胀,到今年上半年的通缩,已经是一个罕见的急转弯;如果明
年上半年重现高通胀,经济的两极振荡将扭曲资源配置,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
发展造成伤害。
那么,未来通胀的压力究竟有多大呢?或者说,如果通胀再次降临,将以什么样
的方式出现呢?回答了后面的问题,前一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
粗略来说,根据成因不同,通货膨胀的类型包括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和结构
调整诱发型等,不同类型同时推动通胀时也有“混合型通胀”的说法。到目前为止,
危机的一个直接结果是需求的部分毁灭,需求不足或产能过剩将是未来一段时间里各
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有报道说,今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规模(trade volume)较去年同
期下降 15%,而 WTO 早前的预测是今年全年贸易较去年下降 9%。这意味着,短期内实
体经济由于需求扩张快于供给扩张导致通胀的可能性较小,中国也不例外。
未来如果中国出现 CPI 通胀,可能会从以下几个相互关联却又各具特色的途径表
现出来:经济“超潜力”增长、流动性过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资产价格通胀
等,都有可能引发 CPI 较快上涨,更重要的是,通胀预期上升也会导致通胀的自我实
现。
一个经济 GDP 的潜力或其潜在的增长速度,是指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可持续且又
不带来通胀的最快增速。反过来说,如果这个经济出现了通胀,那么很有可能是经济
增速超过了其潜在增长水平。中国GDP 潜在增长速度应该是多少,看法并不完全一致,
一般的看法大概在 8%(没有外需增长支持)到 10%(有外需增长支持)之间。我们发
现,假设以9%作为潜在增速,真实GDP 增长与 9%之差与 CPI 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
系,即当 GDP 增长低于 9%时,CPI 通常是负的,反之亦然(图一)。
如果从今年一季度之后,中国 GDP 增长加速,但只要不明显高于 9%的增速,明年
出现大规模 CPI 通胀的可能性不大。最近一次 GDP 增长的顶峰出现在 2007 年第二季度,
CPI 的高峰出现在 2008 年 2 月,前后相距约半年时间。不过,由于危机之后外需对中
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弱甚至消失,中国潜在 GDP 增速也可能下调。按照我们之前的估
2
计,没有外需增长的配合,GDP 增速很可能只有 8%左右。也就是说,今年下半年到明
年上半年经济反弹过快(比如,重上两位数增长),很可能将导致明年 C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