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程颐、朱熹学派性两元论思想综述
——兼评来自明清两代主要学者的批判
郑杰斌哲学专业 0411377
【内容摘要】程朱学派的性两元论,伴随着明清两代学者的批判走过了近七个世纪。性两元论与性一元论的论争,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人性论史上最为亮丽的风景线。本文首先采用综述这一最基本的论文写作手法,以程颐、朱熹的性两元论思想为中心,综述其渊源、提出及发展过程,并尝试性地融入对其理论困境的思考,及对其遭到批判的内在原因的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明清两代主要学者对性两元论思想的批判,以此为主轴试图基本再现这一场声势浩大的论争。最后,从方法论层面,重新审视程朱性两元论思想在明清时期随着理学不断的衰微所受到的挑战。
【关键词】程颐朱熹性两元论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理学转向批判方法
【正文】
大纲:
序论
一、前奏:二程兄弟的分歧以及张载的性两元论
二、正式提出或精炼:程颐的性两元论
三、继承总结与超越:朱熹的性两元论
四、批判导入:明清时期理学的两个转向
五、心本论学者的批判
六、气本论学者的批判
七、批判再批判:方法论弊端
结语
注释
序论
人性,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重大问题;历来讨论不休,派别亦极纷歧。有
许多学者,在别的哲学问题上并无贡献,而在人性论上颇有所见。可以说:人性的问题,得到了普遍的关注,且非关于人生的其它问题所能比。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83页。
北宋时,关于人性,又有一种新说,与以前的性论都大不同,即是性两元论:认为人性实有二,一是“天地之性”,或“义理之性”,又仅称为“性”;一是“气质之性”,亦仅称为“气质”。天地之性或义理之性是纯善的,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同上,第211页。
此派的理论,更有一特点,即其人性论皆是从宇宙论推衍出来的,不仅就性论性,更向宇宙论寻求根据……性两元论,始创于张载,精练于程颐,大成于朱熹。同上。
张岱年先生写作《中国哲学大纲》,作为一位卓有成就的当代学者,他在书中分门别类地整理了整个中国哲学史。尤其是本书中关于中国哲学人性论的论述(第二部分第二篇)十分出色。在该篇第四章《性两元论与性一元论》中,作者全面地概括了宋代、明清时期各个思想家关于“性一元还是性两元”的论争。本章的内容为本文提供了展开的框架。
一、前奏:二程兄弟的分歧以及张载的性两元论
我们从二程兄弟的差异说开去。概括说来,在性格上,明道和易,伊川严肃。对此,台湾当代学者李日章先生有两句非常生动的评价。“明道生性敦厚仁慈,又富于乐生的精神,加上修养纯熟,识见高超,几乎是理学家中最为可爱的一个人物。”李日章著,《世界哲学家丛书程颢程颐》,台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5年,第47页。
“伊川容貌庄严,即使对皇帝,也不肯假以辞色……他连对皇帝都那么严格,对别人也就可想而知了。”同上,第50-52页。
性格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二程不同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基础。明道比伊川先过世二十多年。明道在世时,他们的思想基本无差异,即使有也不会很突出。而明道过世后,直到伊川去世的二十多年间,伊川的性格产生了明显的倾向,这种倾向使得其学说越发地具有独立性。在这期间,伊川能够顺着自己早前与明道地细微区别发展下去,使之更加显著。但伊川是个孝顺的弟弟,总不愿意去主动体察自己与其兄的差别。可颇令他“遗憾”的是,朱熹对此却非常重视,二程这而是多年间的差异几乎成为朱熹发展其学说的起点。有学者称,伊川的这种倾向如果不经过朱熹的发展,很少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也很可能会被掩埋在明道的学说之中。若没有朱熹,如今伊川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独立地位是不无法想象的。即使如此,我们终究不可否认,伊川是朱子的前驱。
二程被尊为道学的先驱,天理或理是道学派的核心概念。虽然,关于“理”的学说可以上溯到先秦诸子的著作里,尤其是孟子、庄子、韩非子都有过或多或少的论述;但是,他们都没有把“理”上升为最高的哲学范畴,这恰恰体现了中国早期的思想家们并不重视对本体问题进行探讨。
就这一层面而言,二程在哲学史上最主要的贡献,便是创造性地将“理”明确为一种宇宙本体论的核心范畴,深刻地启发了后世学者。二程的“理”尽管有许多明显的差异,但在基本问题上都是一致的。有意思的是,二程从来不觉得有必要给“理”下一个定义,而是更多地从对“理”的特征的描述中建立其自己的理本论。
具体展开,二程的“理”都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首先,它是客观的,并且先于万事万物而存在。其次,“理”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不仅是自然界的最高准则,也是社会的最高准则; 此时, “理”、“天理”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具有道德伦理性质的本体概念。
最后,二程指出“天下只有一个理”,肯定了“理”作为一种普遍原则而具有的绝对性和唯一性,同时,又用“一物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