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关于对陕西省北张村蔡伦造纸术文化的研究.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对陕西省北张村蔡伦造纸术文化的研究.docx

上传人:mkjafow 2019/1/28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对陕西省北张村蔡伦造纸术文化的研究.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对陕西省北张村蔡伦造纸术文化的研究 1背景介绍东汉是纸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关键时期。经历了初期的西汉纸,纸的历史在东汉时终于迎来了第一次重大的发展,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蔡伦造纸。《后汉书》中如此记录蔡伦造纸的过程:“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枝、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知,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1] 据《蔡伦传》记载“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暴体田野”[2],说明他经常去民间考察沤麻、煮葛、纺织等生产经验,并潜心研究,加深和积累了对植物原料与纤维性能的认识,正是因为具有以上种种条件,蔡伦成为造纸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直至如今,我们仍然可以从许多古书中了解到关于蔡伦造纸术的一鳞半爪,如《博物志》中说“蔡伦煮树皮以造纸”,“蔡伦始捣姑渔网造纸”[3],《后汉书集解》称“蔡伦挫捣故布网抄作纸”[4]。这里的挫、煮、捣、抄,相对于现在的切料、蒸煮、打浆、抄纸等主要造纸工序。而时至今日,蔡伦造纸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制作工艺仍为当今世界所共享。 ,和《天工开物》中的记载如出一辙。大致可分为:切竹淹竹,捣刷、抄纸、分纸和晾晒等过程。[5] 切竹淹竹。漫山遍野的水竹为造纸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先民就地取材,源源不绝。将竹叶掠去,斩成一米许长,再劈(或砸)成指头粗的小条。。将浸泡后的水竹捞出,晒干,再用清水浸一个月,除去石灰杂质,再晒干。《天工开物》。就是在直径米的纸砘(用砖砌成)内装满水竹,下面架大锅,内盛水,用火烧一天,再密封两三天。 。将水竹放进水碓坑里捣成黄色的纸绒,在这过程中要有人不断地分翻。这是既枯燥、辛苦又危险的一道工序,精要耐心和细心。水雅是中国古代最原始的机械动力,它利用水流的落差冲刷水轮带动杠杆周期性的变化而形成动力。为尽可能地一水多用,往往选在水流落差大的地方多建水碓。 。将纸绒溶进水里,搅拌均匀,然后用极细竹丝编成的帘在浆池中轻轻一荡,水滤掉后帘上便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干了以后就是一张纸。纸张的厚薄完全取决于师傅对帘的控制,轻荡则薄,重捞则厚。荡出纸膜后,再将纸帘提到池边的纸坯上一覆,纸膜便叠在原来的纸坯上了。,垂直整齐。然后用绞机榨掉纸膜中的水分,进入下一道工序。 。把黏在一起的纸膜分页。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不然。不能用手揭,因为纸膜潮湿,经手往往破损报废。有经验的师傅用特制的类似于手箍的东西在纸坯上猛划两下,一侧的纸角便翘起,借机便可逐张分离了。 。如果天气晴朗只需三个小时就可晒干。之后便是打包,整理干净卖给纸商,销往各地。 ,仍然在使用蔡伦造纸术的地方井不多。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也许它早就该走进博物馆了。但令人称奇的是,古老的工艺至今还在中国的个别地方留存着,而且是原汁原味地保存着。这使得今天的人们有机会具体地了解蔡伦造纸术的本来面目。北张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距市区仅30多公里处,这里家家户户以造纸为生。传统作坊正在慢慢消亡。北张村沿用的传统造纸工艺全部由手工完成,这种古老的手工艺使用工具简单,但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