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影响肱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的多因素回归分析编辑。作者:陈晟,戴闽,帅浪,周建元【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肱骨远端骨折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肘关节功能恢复的12个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折类型、固定程度、肢体肿胀、运动康复及镇痛治疗与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相关(P【关键词】骨折;运动康复;Logistic回归分析肱骨远端骨折多由高能量暴力引起,是影响肘关节功能的常见损伤。骨折不仅引起骨骼连续性或完整性中断,肌肉、韧带、皮肤软组织等的损伤往往同时并存,甚至还涉及神经、血管的损伤,使骨折损伤后易发生不同程度功能障碍。骨折严重程度和周围软组织损伤程度是骨折后判断损伤严重程度的两个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复位固定物选择的重要依据。康复治疗是改善骨关节运动功能重要手段,不注重早期合理的康复锻炼,即使骨折愈合良好,亦可出现肢体功能障碍。骨折的稳定性不同、固定的可靠性不同以及软组织条件不同,早期康复治疗方案又不尽相同[1]。此研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肱骨远端骨折患者随访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各种因素对于骨折后功能恢复的相对重要性,为实现骨折治疗的个体化提供依据,并探讨骨折后运动康复治疗的安全性因素。1对象与方法对象从XX年9月-XX年4月,共收治肱骨远端骨折病人218例,男144例,女74例。年龄6~82岁,平均岁。其中152例行手术治疗。随访时间3~19个月。骨折分类:A型关节外骨折155例;B型部分关节内骨折30例;C型完全关节内骨折33例,入选皮肤、血管、神经等观察指标。治疗方法1..1骨折的治疗包括切开解剖复位钢板固定、克氏针/拉力钉固定以及手法复位石膏固定。钢板内固定术后可提供较好的即时稳定性,术后即可开始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早期运动康复治疗;克氏针及拉力钉固定因稳定性较差,术后多需辅以外固定,但可依骨痂生长情况相对较早去除外固定,早期逐步过渡到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康复;(3)石膏外固定4~6周,视骨痂生长情况拆除外固定行功能锻炼。运动康复治疗(1)术后或伤后0~4周:根据情况一般采用肘关节功能位石膏固定4~6周,为避免整个上肢的功能下降过多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尽早并尽量多活动固定两端的肢体,即手和腕关节及骨关节;(2)伤后或术后4~12周:去除石膏固定,开始逐渐恢复肘关节功能。①被动肘关节屈曲练习:患侧充分放松,健侧手握住患侧腕关节,在疼痛可耐受范围内逐渐增加屈曲角度。练习结束后均应即刻予以冰敷15~20min。②伸展练习:伸肘,拳心向上,将肘部支撑固定于桌面上,前臂及手悬于桌外。肌肉完全放松,使肘在自重或重物作用下缓慢下垂伸直。至疼痛处应停止,待疼痛消失后再加大角度,10~1min/次,1~2次/d。③静力性肌力练习:A屈肘练习:上臂保持一定的位置手握哑铃重物,拳心向上,前臂向内弯曲,5~10次/组,2~4组/日;B伸肘练习:屈肘手握哑铃等重物,抗重物阻力伸直肘关节,~10次/组,2~4组/日。评定方法治疗后3个月行Mayo评分,从关节疼痛、活动度、稳定性及ADL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满分100分,总分≥90为优,75~89为良,60~74为可,统计方法将患者的观察指标量化,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t检验将12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应用Logistic回归对入选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