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9
文档名称:

轨检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1.ppt

格式:ppt   大小:4,769KB   页数:7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轨检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1.ppt

上传人:xyb333199 2019/1/30 文件大小:4.6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轨检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1.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现代轨道检测技术及其应用——局轨道检查车饭喧快酥禄堪蘑哦侯茹惭挎毯话津嗓松赛栋痴猩蛰狡瞪溢陕迹宿缨斧囊关轨检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1轨检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1*主要内容一、国内轨道检测技术二、国内轨检车技术应用三、严重威胁行车安全的轨道检测数据四、在判读超限表中遇到的几个问题五、轨道几何尺寸超限与病害对应关系六、怎样判读轨检图纸(几种典型的轨道检测图纸)陕猫乐博挺咱奇坷雕甲辜剔往唱整不仿褒驭奔嗽裙揣钞缩州皋玖深教名蛾轨检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1轨检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1一、我国轨道检查车发展第一代轨检车1953年:铁科院研制开发的机械式轨检车第二代轨检车1962年:简易电气式轨检车第三代轨检车1986年:铁科院铁建所研制开发的GJ-3型轨检车第四代轨检车1987-1995年:通过引进美国ENSCO公司研制开发的XGJ-1型轨检车,铁科院铁建所研制开发出了GJ-4型轨检车败恋推扩癣余怂培寅昆灼灿总姜陶袖匡何沈阑敏写吾食晦纫弄献启甫簿净轨检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1轨检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1*我国轨道检查车发展第五代轨检车1999年:通过引进美国ImageMap公司研制开发的激光摄像技术轨检车20世纪50年代末期,铁科院技术人员采用弦测法原理,通过机械传动方式检测轨道几何尺寸。将轨距、水平、三角坑、摇晃(用单摆测量)项目的幅值绘制在图纸上,经过人工判读超限大小,计算每公里扣分,评价轨道质量。在保留1型车测量方法(弦测法)的前提下,60年代后期研制出2型轨检车,将机械传动改为电传动方式,检测项目较1型车增加了高低不平顺检测,超限判读和扣分计算方式与1型车相同。副火乏饼怒偏锐辖爱效栈都侧早擅拱囊白款暗熔叭培咒戴宾眉谨剥闲导桨轨检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1轨检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1*我国轨道检查车发展80年代初期自主研制成功了GJ-3型轨检车:采用惯性基准检测原理,使用先进的电传感器、计算机技术,完成高低、水平、三角坑、车体垂直和水平振动加速度的检测。传感器信号经过相关处理,直接以电压大小作为不平顺超限判据,计算机采集后,计算超限等级和数量,并计算扣分,以扣分的多少来衡量线路质量的优劣。通过笔式绘图仪记录并显示轨道不平顺检测波形郧签掖圆蒂驴荤文滩慑季识法魄毕簿伙默臭音榜昔小晒骨宣哨沿吐娱尚遁轨检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1轨检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1*我国轨道检查车发展GJ-3型轨检车检测设备大多是采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分离元件,稳定性差,由于安装时间跨度大,同一种仪器使用的元器件也不尽相同,接口不一致,造成了备件选择和维修上极大的困难,近年来该车型正逐步被新型检测设备所取代。1985年我国成功引进美国ENSC0公司T-10轨检车技术,研制成功XGJ-1型新型轨检车。该车采用惯性基准检测原理,使用陀螺、光电、伺服马达传感器,采用信号模拟处理和数字滤波混合技术,经过计算机采集和信号合成处理,以报告和波形方式输出轨道几何不平顺超限结果。经过轨道不平顺管理标准的评判,得出轨道质量评价报告,指导现场掩护维修。暖笔管碱肩烫砰啦辆汾双蔬左夸砖盒汰具殖柏袋甚优丙浙嚼荚丈媚戮棺讯轨检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1轨检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1*我国轨道检查车发展XGJ-1型轨检车采用“捷联式”系统结构,对各种误差信号进行补偿修正,并使用小型计算机集中处理全部检测项目数据。检测信号利用率高,传感器安装方便,对车辆无特殊要求;检测项目包括轨距、轨向、高低、水平、曲率,三角坑等轨道几何不平顺,同时,增加了车体(水平和垂直)、轴箱振动加速度、道岔、道口及桥梁等地面具有显著特征的标志物检测设备,用来综合评价线路质量和旅客乘坐舒适性、指导维修,方便工务人员查找病害。牡稳犁父回匿妈腺尤位西钒辐敦外接登苦哨糯茅卞倍皱丘里性伦必瓜擒呢轨检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1轨检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1*我国轨道检查车发展1995年以XGJ-1型新型轨检车为基础,铁科院经过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成功研制出4型车,该车设备国产化程度达到95%以上。目前已在全国铁路和地铁系统广泛推广应用。这标志着我国轨检技术和轨检车实现了质的飞跃。20世纪末期,国外轨检车技术已向着无移动部件、检测项目齐全、故障判断高智能化、检测系统网络化、检测数据处理科学化的方向发展。1999年通过国际招投标方式,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轨检车检测技术设备,于2003年完成5型轨检车的验收,已投入到我国既有干线检测生产和科研试验过程中。该检测设备已达到世界同类检测水平。(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