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beny00001 2019/2/4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3、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4、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在古代有这样一位老人,立志要把两座大山移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看看这是一个怎样传奇的老人二、检查预习1、走进作者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三、读熟课文1、初读课文。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2、互读课文。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3、再读课文。读好停顿。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始一反焉(反——返)汝之不惠(惠——慧)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无)一厝朔东(厝——措)无陇断焉(陇——垄)五、疏通字词,理解文意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2、愚公他几岁了?你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要移山?3、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的人是什么态度?4、愚公的妻子献疑是反对吗?倒土的地点是哪里?5、愚公挖山的队伍有几个人?他们用了什么先进的工具没有?6、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说明了什么问题?7、智叟他智吗?他对移山持什么态度?8、愚公是怎样反驳他的?9、两座山移掉了吗?10、如何理解这个神话结尾?明确:以神话作结,赞美了愚公移山的诚心和坚定的意志。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富有浓厚的想象力。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