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文档名称:

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ppt

格式:ppt   大小:2,163KB   页数:3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ppt

上传人:1017848967 2019/2/6 文件大小:2.1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学生服务中心后勤办公室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我国称流行性出血热(EHF)。以发烧、出血和肾损伤为主要临床特征,是由鼠类携带和传播的病毒引起的疾病。30年代在我国东北北部日本侵略军中爆发流行,病死率高达30%,在当地居民中也曾有过小的流行。肾综合征出血热病原出血热的病原是汉坦病毒,该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中的一个血清型(或基因型)病毒,我国也称Ⅰ型。黑线姬鼠是汉坦病毒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人类主要通过与宿主动物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接触(即气溶胶进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皮肤粘膜及螨媒叮咬)而受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典型病例具有三大特征: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病程依次分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前三期可有重叠。重症患者表现高热、中毒症状重,来势迅猛,病情变化快,病死率较高。轻型病例或非典型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较轻,中毒症状轻,无低血压及明显的少尿期,可仅有发热期和多尿期,或仅有发热期,热退后症状消失,需经特异性血清学检查才能确诊。临床特征肾综合征出血热诊断标准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判断进行诊断,确诊须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流行病学史发病在EHF疫区及流行季节,或病前两月内有疫区旅居史,或病前两月内有与鼠类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直接或间接接触史。临床表现早期症状和体征:起病急,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腭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束臂试验阳性。病程经过: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肾综合征出血热实验室检查血检查:早期白细胞计数低或正常,3~4病日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尿检查:尿蛋白阳性,并迅速加重,伴显微血尿、管型尿。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从病人血液白细胞或尿沉渣细胞检查到汉滩病毒抗原或病毒RNA。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原则抓好“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措施及发热期治疗。通过综合性抢救治疗措施,预防/控制低血压休克、肾功能衰竭、大出血(三关),做好抢救治疗中的护理工作。发热期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抗渗出和抗出血。低血压(休克)期治疗:以积极补充血容量为主,同时针对微循环障碍,酸中毒,心功能不全等,进行相应的治疗。力争血压尽快回升,于4小时达到稳定。治疗原则少尿期治疗:稳定体内环境,促进肾功能恢复,防止合并症。多尿期治疗:要维持出入量及电解质平衡,补液以口服为主,食欲不佳者可静脉补液。恢复期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和增加活动量,防止感冒等其他传染病的侵袭。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点型别分布地区疫源性分姬鼠型(汉滩型),家鼠型(汉城型),混合型(两型并存)三种类型。不同的疫区类型决定了所需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