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当下中国网络舆论的特性主讲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网络舆论,指网民作为舆论主体,在网上表达的舆论。发端与壮大中国网络舆论发端的标志是1998年6月印尼排华事件后全世界华人(包括国内)在网上发起的“黄丝带运动”。 而作为一支重要的舆论力量进入公众视野则始于2003年。在这一年里,网络舆论在“孙志刚事件”“刘涌案”“宝马撞人案”以及“美伊战争”“反腐倡廉”“学术腐败”“三农问题”“教育乱收费”等问题的讨论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孙志刚事件更是促成了多年收容制度最终被废止。网络舆论的形式网络媒体主导的网络舆论或新闻跟帖促成的网络舆论。经由电子公告(含电子布告牌、电子白板、电子论坛、网络新闻组、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形成的舆论是通过电子邮件形成的网络舆论。(黄丝带运动)通过博客、播客、微博等自媒体形成的网络舆论。网络传播的特性自由传播主体的自由传播内容的自由传播方式的自由匿名传播 匿名传播使得网民更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这些意见更为真实、可靠。因而,匿名传播促使网络舆论以更大的数量、更快的速度生成,并影响现实社会中事件发展的进程 网络匿名性同样会导致网民的发言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理性思考。网络传播的特性实时性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随时随地在网络上发布消息成为可能。众多“公民记者”随时对各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交互性网民与政府、事件当事人的交互网民之间的交互(人肉搜索) 实时性与交互性使得网络舆论可以真正做到全民参与。网络舆论的特性舆论事件的平民化 许多事件并不关乎国计民生,很难引起传统媒体的重视,但是在网络世界里,这些事件都是轰动一时的大事。比如高跟鞋虐猫事件、辽宁女事件以及各种网络流行词的诞生。在多数的事件中,主人公都是现实世界的普通人,与多数网民的身份相似,事件本身也是普通人需要面对的日常问题。网络舆论的特性随意性和多元化“网络社会”所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无边界和即时交互等特性,使网上舆情在价值传递、利益诉求等方面呈现多元化、非主流的特点。加上传统“把关人”作用的削弱,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有积极健康的舆论,也有庸俗和灰色的舆论,以致网络舆论内容五花八门、异常丰富。多元化的交流为民众提供了宣泄的空间,也为搜集真实舆情提供了素材。网络舆论的特性“蝴蝶效应”加剧 在当前的网络热点中,势态演化之快往往远远超出当事人的想象。任何一个微小的信息,都有可能经网络迅速扩大进而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民众们关心的方面,如贪腐、社会公平、食品安全等。如周久耕天价烟事件,通过一张照片短时间内在网络发酵、传播、扩大,最终导致当事人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网络舆论的特性非理智性由于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个人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制约,网络中也呈现出一些非理智的怨气和不健康的价值观。有些普通受众缺乏媒介素养,不能清楚的分析情况,容易受到误导,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舆论也带上了鲜明的非理智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