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行将失去的老物件——棒槌.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行将失去的老物件——棒槌.doc

上传人:在水一方 2019/2/8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行将失去的老物件——棒槌.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行将失去的老物件——棒槌    说起棒槌,好像大家都还不陌生,似乎张口就来,脱口就用:“看你像个棒槌!”大概是说这个人头脑太简单了,不明事理;事情办得水平不够,甚至有点糟糕,也会说“棒槌”;戏剧界说某人是个“棒槌”,大概是指此人是个外行啦!侯宝林先生的著名相声《空城计》里,就曾用棒槌来比喻一个稀里糊涂上了舞台跟着跑龙套的看戏人。总之用“棒槌”这个词,无外乎比喻“直筒子”、“头脑简单”、“缺心眼儿”、“什么都不懂”吧。套用年轻人比较喜欢的词,“棒槌”大概就是“菜鸟”了。到了东北,“棒槌”可能指的是人参,长白山地区民间俗语多是这样的意思。其实很多人都应该知道,棒槌原本也是日常生活用品,是用来洗衣服的物件。    小时候几乎家家都有一根类似的木棒:较细的一端比较短,一般够成人的手握;较长一端多比较光滑,利于捶打。这样的木棒多用硬木做成,一般来说硬木比较有分量,也比较结实经得起长时间捶打。这样的木棒就是棒槌了,多用来洗衣服。因为经常捶打,棒槌都比较光滑,孩子们有时候也把它拿来当玩具用。洗衣服用棒槌捶打,在当时是再正常不过了,但是对八零后的人来讲,大多会觉得不可思议。这也许就是时代的局限性吧!    现在的年轻人,对过洋节穿洋服吃洋快餐或许早已习以为常,但他们可能不知道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很多物品都是冠以“洋”字的:洋布、洋火、洋油、洋碱、洋车·····相对于手工防线、织布机织布、家庭染色做出来的老棉布,机器织染出来的瓷实、光滑、色泽鲜艳的布就是洋布;以前用火镰、火石靠撞击、摩擦来生火,而简单易行、一擦就着的火柴就是洋火了;像水一样,却易燃能发光的煤油就是洋油·····以前衣服主要靠人工搓揉来清洁去尘污,实在不行再伴以棒槌的捶打。因为主要依赖揉搓,搓衣板也是必不可少的。洗衣服在以前应该说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体力活。衣服不像现在有洗衣机隔三岔五就洗一次,一般积攒到一定时候,再抽出空来洗,洗一次大多都是要腰酸背疼的。去污的物品很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