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弗朗索瓦·于连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王超指导教师:曹顺庆弗朗索瓦·于连,当代法国学者,他因比较文学和比较哲学研究而闻名于世。他精通古希腊哲学和中国文化,具有中西方双重的精神体验。作为当代法国乃至全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他的中国思想研究、比较文学及比较哲学研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论争。然而,面对强有力的挑战和质疑,他依然坚守自己的立场,正如赵毅衡教授在《争夺孔子》中所说:“如果我是于连,我会心中窃喜”。正因为引起普遍争议,才证明他的研究触及到了传统研究以及当代研究的某些最坚硬的症结所在,他的策略就是一种精神叛逆或者文化冒险。正是这种逆向的创新拓展,才使得于连的思路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术现象而值得深入研究。本论文由七部分组成。第一章是前言,前言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于连的两个学术困惑或研究动机,继而阐发了他在西方的学术地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最后交代了该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策略;第��节是对于连的介绍,勾勒了于连其人其事及其学术兴趣、文化背景和在中国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于连的思想对当下中国的意义所在。第二章主要交代于连思想体系的中西文化渊源及其整体性的理论框架。第一小节从西方文明的现代性危机开始论述,主要从信仰价值、意识形态、解构思想三方面分析西方思想的病态性症候;第二节主要讲中国传统思想的话语危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五四运动的思想革命、中国文论的西化之路、失语症与话语重建,通过三个方面总结出中国文化与文论目前所存在的重大前沿理论问题;第三节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的认同危机,主要从中国形象的误读、文学翻译,
转向的背景下阐述中国文论话语的异质性所在。第一节主要关于中国语境中迂个方面,深入探讨迂回作为一种意义策略在中国的发生、发展及其主要体现形春秋笔法与中国的叙述模式这样三个问题,主要分析了以间接迂回作为进入手这个论题在第二节的基础上进行聚焦收拢,从“言意之辩��胫泄�枷胫械�特征三个问题;第二节分析了中国文论中的中庸与智慧规则,正因为保持了话�裕���的问题、译介学的创造性叛逆三个方面分析了在中西文化对话交流过程中所存在的文化误读及其大致出路。这三个方面从纵向历史和横向的视域勾勒了于连思想的总体背景。第三章主要围绕中西思想意义策略问题而展开论述,尤其是在西方语言学回的必然性、迂回对西方直接思维的参照性、诗与风作为迂回形式的优先性三式,同时把它与西方的意义策略进行对比参照;第二节在第一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和,阐述了迂回与中国的战争艺术、比兴与中国诗歌的美学传统、段是如何体现在中国的战争艺术、文学艺术乃至政治艺术中的;第三节将迂回意义策略问题,主要分析了儒家、道家、佛家的迂回观念。这三个小节详细论述了中国在艺术和意义领域的间接性迂回策略。第四章谈论中国文论话语的智慧性问题,认为中国文论话语用“无意�ⅰ氨�通”、“中庸”、“模糊”等方式来体现智慧,也分为三个小节展开论述:第一节论述变通与中国文论话语的意义生成模式,主要分析了智慧与哲学的差异,为什么变通与中国文论话语内在相连,以及怎样使得中国话语模式具有智慧性的语的中庸,才使得中国文论话语具有了悬置的特征,它远离了确定性,而且也使得中国文论话语并不具有一个非常确定的意义;第三节研究中国文论话语在智慧领域的具体形式,主要是从显与隐、无与有、是与若等方面分析了这些形式和观念是如何体现中国文论话语的智慧性的,以及“模糊”又是怎样让二切可能性敞开的。这三节把儒家的“无意�⒌兰业摹拔扪浴币约胺鸺业摹拔抻小�融会贯通,相互阐发,最终把“中庸”、“无无”、“变通”视为中国话语与西方话语最大的异质性所在。第五章研究中国文论话语的道德性,把视域从智慧性转向了道德性。事实上,西方话语受到哲学的很大影响,然而,影响中国文学与文论的话语体系的却是伦理学。那么,伦理学怎样塑造了中国话语的异质性呢�谝唤谥饕7治�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哆’譬《良知的起源及其展开之域的诸环节过程,同时论述了作为良知的高峰体验的怜的,而“仁�蚴窃诜�捎胱诮陶庋�礁霰厝恍缘募ǘ酥�溆鼗睾统种校���立这样一个严格的价值体系,它只是确立一些应然如此的模式和可能性,在这领域的异质性。的哲学、逻各斯、上帝、裸体、本体论、法律等形式,正是因为中国文明绕过第七章对本论文的研究做出了一个大致的总结,将于连的思想贯通到当代悯;第二节在良知的基础上深入到中国伦理学的关键范畴,即“礼”与“仁”,并把“仁”放在西方背景下的法律、宗教之框架下来进行比较和解读,继而认为西方的宗教和法律都具有命令式和规范的色彩,对行为和精神都是“必需�“应然��皇恰氨厝弧钡模�叭省庇跋炝酥泄�坝锏囊庖迦∠颉R蛭K�挥腥�些模式和可能性之中,隐藏着一些暗示,中国话语也按照这种方式运作,例如中国文学注重提供暗示而不是命令和安排;第三节把天与上帝、圣道与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