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作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作文《血战钢锯岭》主线是一个小孩经历了家庭的巨变之后,完全反暴力,信教,相信杀戮是最深的罪孽。由于珍珠港事件爆发,他的爱国之情燃了起来,决定参军,但是却不愿意拿枪。这个不带枪前往战场的战士,并成为了一个传奇,一天一夜的时间救出了75个战士。他被授予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同时也是首位获此荣誉的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医疗兵。其实从炮火连天的画面出来,宗教和信仰才真正是这个电影的核心。有真正信仰的人与其他人最大的区别是,不为环境所迫轻易放弃自己的原则。这种精神让很多观众所感动。可人类的悲剧就是,敌我双方都深陷自己的信仰,大开杀戒。甚至种族内部一部分人的被信仰彻底洗脑,对同胞亲人也毫不留情。善的力量在恶的屠刀下是软弱的,总不可能敌人刺刀见红的间歇时,你帮他包扎伤口吧?所以在环境不同,伦理的标准应该是不同的。在人类没有大同之前,没有真正的普世价值被广泛接纳的时候。当敌人用武器要消灭无辜民众,实现他们理想的时候,这时以恶制恶就是善。以善制恶反而是恶。从人类发展史一路看来,和平反而是短暂的。谁也不知要经过多少年的暴力,才能让人类的野心和狂妄安静下来。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作文最近,大家都被这部《血战钢锯岭》刷屏了。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的冲绳岛战役中,美军二等兵戴斯蒙德·道斯,坚持个人信仰,最终经允许不持枪上了战场,作为一位医疗兵,他在炼狱般的钢锯岭奇迹地救出了75名战友。相信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被这个血腥壮烈的故事燃爆了。战争场面的残酷血腥是最直接有力的表达梅尔·吉布森秉承着自己一贯雄性荷尔蒙爆棚的导演风格,不喜欢藏着掖着,他硬汉式直白的性格和表达跟谦谦君子式中庸迂回的李安恰好相反。《血战钢锯岭》的叙事跟它的中文译名一样直白,直截了当,不拖泥带水。电影中每场戏的设置都目的性明确,叙事效率高,目的完成接着转入下一场。影片前三分之一用砖头误伤弟弟,父亲一战的精神创伤(酗酒,殴打母亲),道斯拿枪指向父亲,在一幅“不可杀戮”的画面前的顿悟都是为后面坚定的信仰所做的高效铺垫。新兵营的戏份提出了电影要展现的要不要持枪的矛盾冲突、信仰问题,而高潮部分残酷的钢锯岭战争正是去印证道斯的信仰。除了直白,他还极端追求真实,对“丧心病狂”的梅尔·吉布森来说,再真实的电脑特技都是假的,因此他以不可思议的真实血腥程度去还原二战史上伤亡最惨重的钢锯岭之战(日本共有超过10万名士兵战死或被俘虏,美军遭受的人员伤亡7-8万人,即使取胜,但考虑到死伤惨重,美军没有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与恢弘的史诗片《勇敢的心》中采取多角度、多景别表现战争场面有很大不同,《血战钢锯岭》在镜头上多中、近景,特写,跟拍,很少全景、远景。场面调度复杂但考究,观众看起来很流畅,两方战况了然于胸。在白烟和火海的氛围中,尸体被群鼠啃噬,血淋淋的肠子堆成一团,钢盔被打飞,脑袋被射穿,半截的身子粘连着,片中极端残酷血腥的场面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感官神经,带来非常强的生理不适感。不过,梅尔·吉布森所表现的残酷、血腥、暴力不是昆汀·塔伦蒂诺式的恶趣味,虽然两位导演在暴力血腥戏份上都是简单粗暴直男范,但看昆汀的血腥暴力是毫无负担地很爽很嗨,而看梅尔·吉布森的却压力非常之大,他非常直观地让你强烈反感、恐惧、痛恨战争。战争残酷,生命宝贵,信仰价更高跟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样,这真的不是一部讲反战的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