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四川瓦屋山旅游区太清宫及道教文化体验区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项目名称:四川瓦屋山旅游区太清宫及道教文化体验区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委托客户:四川瓦屋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评审意见:规划性质本规划为四川眉山洪雅县瓦屋山旅游景区太清宫组群及道教文化体验区的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本规划由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两部分组成。规划说明书和图纸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具有同等效力。本规划是指导瓦屋山顶道教文化进行保护与更新并进行协调发展、统筹安排规划区内的各项保护与建设,提供技术法规依据的专项指导性文件。在本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在遵守总体规划的同时符合本规划的规定和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本规划的义务。规划期限:本次规划年限为2007-2012年。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委托方所提供瓦屋山山顶鸳鸯池区域1/500测绘地形图所包含范围,。瓦屋山概况瓦屋山一带是1993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的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眉山市洪雅县境内,总面积700平方公里(105万亩),园内最高海拔3522米,山清水秀,自然景观非常幽美,空气清新,生态环境良好。瓦屋山是公园内面积最大、景观资源最为丰富的景区。自唐宋以来,瓦屋山因其神奇的景观与峨眉山并称“蜀中二绝”,享誉华夏。瓦屋山区植被丰富,有野生植物3500多种,被子植物科数占世界被子植物总数的60%,被誉为世界被子植物的摇篮和分化中心。珍禽异兽野生动物达470多种。目前这里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监测区。由于地质作用,瓦屋山形成了向东向西两侧略倾的屋脊状地形,从任何角度望去,此山整体上都状如瓦屋,因此得名“瓦屋山”,因此有南宋著名文人李焘写下“瓦屋如庑平,金仙辟光景”的名句来形容瓦屋山的主峰山形。山顶平台约11平方公里,南北长3375米,东西宽3475米,平均海拔2830米,高出著名的内蒙古“桌子山”681米,被有关地质专家认定为中国最高、最大的方山。清代何绍基称之为“坦荡高原”,而在民间则有“人间天台”之说。山顶平台上,浅丘起伏,冷铁杉林密布,15000亩原始冷云杉林莽莽苍苍。山中部是三万多亩的杜鹃矮林,鹅耳槭林,珙桐林;山麓是三十多万亩的冷刺竹林和二十万亩人工林,它们共同组成了波澜壮阔的百里林海。而且由于瓦屋山地处“华西雨屏”地区,森林植被保存完好,因此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林下80多个泉眼,涌流不竭,汇成了七十二条瀑布,其中以兰溪、鸳溪、鸯溪三条最大,而兰溪瀑布全长落差达1040米,令人叹为观止。这里没有尘世污染之感,进入其中,心旷神怡,如入仙境一般。瓦屋山鸳鸯池东南方向的迷魂荡,地形非常复杂,地质结构异常,据称尚属于一种奇异而充满神秘的自然未解之谜。冬天的瓦屋山,瑞雪纷飞,山舞银蛇。冰挂、冰柱、冰帘、雾松、雪松随处可见。玉树琼林间,各尊雪雕神态各异,仿佛人间仙境。更有当冬日的兰溪瀑布凝结为巨大的冰瀑之时,蔚蓝剔透,被称为“西南一绝”。总体空间结构:葫芦为底,两翼包夹如前所述,整个鸳鸯池区域地貌分析呈一明显的自西南为底至东北为口的亚腰葫芦形态,而可适宜建设用地的若干地点均分布于该葫芦形态的左右两翼,因此可以确定该场地的规划空间结构为——葫芦为底,两翼包夹的总体格局。另外,可通过几种不同等级和功能的道路及局部空间围合强调并承托葫芦形的基地特征。规划结语——“松桧阴森绿映筵,方知瓦屋有壶天”纵观瓦屋山整体形象,除鸳鸯池外,实际上还可通过一系列周边临近景点进行辅助道教文化的打造,并始终结合道教文化的符号化主题:壶(葫芦),龙虎,太极,胜符,神树,镜等等。此外并结合道家与道教经典当中所出现的诸如“仙人承露之盘”,“众妙之门”,“瑶台之木”,“三妙之音”,“镇邪之镜”,“厌胜之符”,“观瑞之台”等主题捆绑于各节点雕饰、铭牌及交通游道中,形成人的尺度下所细细体会的景观小品设置。道教的发扬光大,正如许多有识之士所指出的那样,需要走出一条更新发展的路。更新就是要重塑道教形象,既坚持道教固有的信仰,又倡导适合现代社会思想的教义内容,使之不断丰富,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道教在新时代下的发展就是不要固步自封、满足于现状,必须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出道教新的活力,深厚的道教思想文化才不至于被现代社会的滚滚烟尘埋没,道教文化所具有的智慧光芒才能喷搏而出。“松桧阴森绿映筵,方知瓦屋有壶天”——这也正是鸳鸯池道教文化体验区规划设计及日后的打造过程中所要体现并力求游客感受得到的。规划图件:区位分析图总平面图鸟瞰图太清宫组团远视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