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襄垣-习俗.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襄垣-习俗.docx

上传人:镜花水月 2019/2/13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襄垣-习俗.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襄垣习俗习俗文化又称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襄垣习俗属于晋东南地区民俗圈,是上党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一脉相承,但又有着自己的特点。生活习俗服饰服饰是的民俗形式之一,亦是形成地方生活习惯和人性特征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各地服饰习惯都有很大变化,襄垣也不例外。过去人们一看打扮便知是哪里人,现在却难以区别。但是一些传统的至今仍存在,包括:布腰带、兜肚肚、儿童的虎头鞋等等。民居襄垣一带的乡村,一般盖房都习惯于坐北朝南,一个村庄,往往由许多坐北朝南的院落并排构成,采用单一的纵长平面的四合院式,结构简单,排列整齐。农村的院落,一般都是封闭式,进大门,住住要建一个照壁,居住的房屋仍以窑洞(砖)为主。院子里,往往要安排一定的地方做鸡舍、猪圈,也有的人家要修个兔窝、狗窝什么的,不尽相同。还要划出一定的地养花种树。饮食早饭以小米饭、馒头、玉米面疙瘩为主,中午饭以面条、大米为主,并且有吃野菜的逐步提高,逢年过节或亲朋好友团聚,都要做十几道菜的酒席,鸡、鱼、木耳等海味山珍,屡见不鲜。同时,襄垣有自己的特色名吃:襄垣拉面、荤汤素饺、挂面汤、半疙瘩、官肠。称谓襄垣人称曾祖父为老爷爷;曾祖母为老奶奶;曾外祖父为老姥爷;曾外祖母为老姥姥;祖父为爷爷;祖母为奶奶;外祖父为姥爷;外祖母为姥姥;父亲为爹、大大;母亲为娘;伯父为大爹;伯母为大妈;叔叔依次为二爸、三爸、小爸或二爹、三爹、小爹;叔母为二妈、三妈、小妈;姑母为姑姑;姑夫为姑夫;姨母为姨;妗母为妗子。其他称谓与全国相同。婚丧习俗婚嫁习俗:据《襄垣县志》载,襄垣县旧时婚嫁须经议婚、定婚、纳聘、迎娶、初戚、叫九、回九等程序。后随社会进步不断变革,但新俗源于古礼,一脉相承。现在婚姻礼仪大致为议婚,定婚,出嫁,迎娶,婚礼,拜堂,洞房,回门等八个阶段。在议婚后要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定婚时讲究互换“龙凤帖”,准备婚嫁前,要举行送彩礼仪式,女儿在出嫁前,有“哭嫁”的习俗,在婚礼中还有“抓富贵”和“撒草”的习俗,结婚时都要邀请八音会前来助兴。“婚后第三天有回门的习俗。此外,本县还有招婿、再婚、瞑婚等婚姻习俗。祭祖习俗:襄垣的祭祖方式有家祭、坟祭两种,以坟祭为主。家祭是逢年过节时在家里向族谱和祖辈的木(纸)牌位烧香祭奠。坟祭除春节与周年忌日之外,主要在三次,即清明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和下元节(农历十月初一日)。每次祭扫方式也有不同。清明祭扫要给坟墓添上,压纸条,在墓堆撒豆芽、滚馒头。中元祭扫要献面羊,下元祭扫要送寒衣。三节之中,中北部地区偏重清明节和下元节,中南部地区则尤重中元节。少数县也有特殊,如陵川县的部分地方,一年只能上一次坟,而且扫墓人要同去同归。一些人已烧祭过了,别的亲友就不能再进坟墓。节庆活动高跷一般8-12人为一队,,各扮角色,构成戏剧故事,表演时有音乐伴奏,踩跷者载歌载舞,做出各种逗人发笑的动作,有踩跷技术娴熟的,高跷高达二三米,表演特技动作有大翻身、朝天登、双脚并跃、金鸡独立、跌八叉等,1961年开始又发展了单脚高跷和多人连跷(蹦蹦高跷)。旱船旱船用竹木、彩绸扎成船样,表演者化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