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载,在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国国君哀公命令将孔子阙里的三间故宅,改做庙堂,岁时奉祀。后来唐太宗诏令全国“州县学皆立孔庙。”于是历代相袭,到明清时期,全国孔庙已达1560多座。唐代最初建成的文庙,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而只是校内一座奉祀孔子的殿堂而已。到了宋代初年,文庙的建筑开始完善并开始逐渐与学校分离,大体上形成了“左庙右学”的建筑格局。天津文庙位于天津市南开区东门里大街。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提学御史程富提出上奏,要求在天津设立卫学。天津卫指挥使朱胜将住居一所施为学宫,首建堂斋、公廨,至此天津建起了第一所官办学校。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大成殿落成,始称卫学,为天津地方教育官学和尊孔的庙宇。后清雍正三年(1725年),天津卫改天津州,清雍正九年(1731年)升州为府,另置天津县。卫学亦改为州学。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府学两侧增建县学,形成府、县学宫并列的格局,后在府学东侧扩建明伦堂,占地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文庙是天津历史上等级最高的古建筑群,也是天津地区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文庙又称孔庙,是尊崇和纪念孔子的庙宇,因与祭祀历代名将的武庙相对,故称文庙。文庙也是天津的学宫所在。明、清两代曾多次对文庙进行修缮、增建,其中规模较大的修建有明朝天顺、万历,清朝康熙、乾隆等几次,逐渐形成现在的规模。平面布局文庙的平面布局,承袭了我国传统的四合宫殿体系,基本上是采用对称的形式建造的,由南至北分别由万仞宫墙(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咸祠和东、西两侧配殿等组成。其中有些建筑名称是文庙所特有的,如泮池,是座架着石桥的半圆形的水池子,来源于《周礼》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设置的四面环水的大学堂,人们踏上泮池,就好象进入了最高学府。在清代,对考取秀才的称“入泮”。棂星门是一座巍然挺立着四根冲天大柱的牌坊。传说棂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灵,通过棂星门,就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文庙售票处附近的墙上挂着孩童参加开笔礼的照片。开笔礼是古代少儿识字习礼的重要仪式。在古代,学童会在开学的第一天早早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的基本道理,再参拜孔子像,然后才可以读书,俗称“破蒙”。为人生四大礼之首。开笔礼已经沉寂多年。现在天津文庙每年都举办开笔礼活动。下图为参加开笔礼活动的孩子们。清雍正三年天津卫改为天津州,雍正九年升州为府,另置天津县。因此,卫学改为州学,后又升为府学,文庙也随之升为府庙。由于府、县官员不能同地祀孔子,故于雍正十二年(1734)在府庙西侧另建县庙,又在县庙西修建县学,形成天津文庙府县并列的格局。进入之后首先看到的是左右两侧矗立着高高的牌楼,上书“义路”、“礼门”几个大字。这几个字是晚清秀才华世奎所书。(天津最大的商场之一“劝业场”的牌匾也是出自他的手笔。)往前看去,依次是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了。泮池,是个架着石桥半圆形的水池子,来源于《周礼》中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设置的四面环水的大学堂。人们踏上泮池,就好象进入了最高学府。天津府庙泮池的石桥又叫“鱼化桥”。据《新校天津卫志》,明成化元年(1465)天津卫人刘钰、卫琳曾见池内有鱼跃之,是年秋中举。我站在鱼化桥上低头看看,龙从侧壁上吐出水柱,深深的泮池中,几条红鲤鱼寂寞地游动。“鱼跃龙门”,何其不易!棂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