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文档名称:

蔡文姬之接受.pdf

格式:pdf   页数:5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蔡文姬之接受.pdf

上传人:2028423509 2015/10/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蔡文姬之接受.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摘要

蔡文姬是一位颇具魅力的女文人,一位一千八百年前的绝代才女,在灿若
繁星的中国文人中独具异彩。她以才女之姿留芳千古,其魅力穿透了时空,穿
越了历史。她为以男性为主体的汉代社会文化提供了思想上、美学上的补充,
对汉代诗史乃至整个文学史都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特别是对
女性文学发展史更具有不可抹杀的影响。蔡文姬以其无法复制的坎坷经历,无
可替代的文学价值,博得了后世的广泛接受与肯定。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她
得到的赞赏都是巨大的,得到的同情也是丰盛的。正因如此,在中国文学史上,
有许多的文人评论蔡文姬,喜爱蔡文姬,学****蔡文姬,这是接受史上的个例,
也是一段佳话。接受美学在作者、作品、读者这三者之中,十分强调读者的作
用。本文试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研究蔡文姬,用其接受状况在古代文明与在现当
代文明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用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接去丰富今人的精神生
活,去净化今人的精神追求,为今人寻找直面不幸的勇气。本文主要由上、下
两部分组成,上一部分属于接受状况研究,对有关蔡文姬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
和深入分析,探究值得关注的后人对蔡文姬及其作品的接受状况,即对蔡文姬
本人形象的接受和对其作品的接受。蔡文姬作为一位影响深远的诗人,在后人
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稳定的意象,她的原生状态是鲜活多彩的,但是留给后人
的却只有一种或几种确定形象。这些形象通过官家正史的记载、自身诗歌的传
达和野史杂记的传说,经过时间的沉积和洗礼逐渐形成,并造就了超越诗人本
身生命之外的另一种生命力。对蔡文姬形象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对其身世的关
注、对其遭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的赞赏三个方面。后人对蔡文姬作品的评价可
谓异彩纷呈、莫衷一是,总结汉末到现代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后人对蔡文姬的
作品经历了一个由学****模仿到开始蜕变创作的过程,对蔡文姬作品的学****是充
满变化的,特别是今人已开始挣脱蔡文姬原作的藩篱,走向了更广阔的创作天
地。对蔡文姬作品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对其作品的评价,对其作品的真伪研究
和对其作品的模仿三个方面。下一部分主要在上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讨论各
I
时代因审美情趣、鉴赏能力、期待视野和社会思潮不同,而对蔡文姬的思想、
魅力、才华各有侧重的挖掘,重点研究新时期蔡文姬的经典价值与文化意蕴,
主要表现在蔡文姬对女性文学的影响和以蔡文姬为题材的作品空前繁荣两个方
面,重在赋予蔡文姬研究以现实意义。

关键词:蔡文姬悲愤诗胡笳十八拍接受美学
II
Abstract

Cai wenji was a quite fascinating female writer, born in 1800 years ago, who
was an extremely talented scholar in China with extraordinary works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its charm passed through space and
history. She provided mental and aesthetic supplement to the han dynasty that men
was regarded as the main ideas of social culture,which plays an unique and
indispensable role to the whole history of literature, especial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literature history. Cai wenji wenji won wide acceptance and affirmation
with her irreplaceable experiences and literary values. she received huge praise and
abundant sympathy before and after death. Just because of this, in the Chinese
history, there were many scholars who menting on her ,love her and
learn from her, which was a typical example as well as a a much-told tale. The
reader is emphas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