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审计署,XX年度审计工作报告审计署解读XX年度审计工作报告?[主持人]:各位网友朋友,大家下午好!感谢大家关注今天的访谈,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审计署行政事业审计司司长刘正均和审计署财政审计司副司长、审计署外交外事审计局局长马晓方来参加今天在线访谈工作,欢迎两位来到人民网作客。[14:00]?[主持人]:每年的审计报告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从您的角度看,您认为公众为什么会对审计报告如此期待?[14:00] ?[刘正均]:公众期待审计工作报告,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家对审计工作的认可和关注,这也是对审计工作的一种激励和鞭策。公众关注审计报告,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14:01]?[刘正均]:一是公众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审计报告能够为公众参政议政提供重要的信息,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14:01] ?[刘正均]:二是公众对腐败问题和反腐败工作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审计部门作为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力量,其工作结果必然受到公众的期待。[14:01]?[刘正均]:三是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形成的监督合力在不断加强,随着审计力度的持续加大,工作报告反映的问题更加全面、细化、具体,与社会监督形成合力,可以发挥更大的震慑作用。[14:01] ?[刘正均]:因此,公众期待审计报告,体现了人们对国家财政预算公开透明、管理规范、执行高效的期待,也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对新一届政府提出的建设廉洁政府、俭朴政府和法治政府充满期待和信心。[14:01] ?[主持人]:看了今年的审计报告,很多网友谈到有一些新鲜的内容。和以往年度审计报告相比,您认为今年报告有什么新的特点?[14:02] ?[刘正均]:近几年,审计工作更加注重寻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之策,力求做到揭露问题与促进改革“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使有关部门和单位管好钱、用好权、尽好责,努力在维护国家财经纪律、推动反腐倡廉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深化改革创新、促进完善国家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4:02] ?[刘正均]:今年的审计报告充分体现了上述审计理念和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反腐、改革、发展”的目标要求,聚焦政府间财权与事权是否匹配、政府预算体系的统一完整和执行的规范有序、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府行政效能、民生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相关事业发展规划的统筹协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等重大问题,从宏观全局角度系统地审视、整合提炼各项审计成果,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层面揭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在充分体现国家审计监督专业特点的同时,积极展示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时代特色,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努力为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履职尽责。[14:03] ?[主持人]:从近几年的审计报告来看,审计署持续关注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如XX年的基层“土地财政”,XX年的转移支付占比等问题。我们也看到今年的审计报告以更大篇幅来反映地方财政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请简要谈谈目前地方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哪些问题和风险?应从哪些方面改进和完善?[14:03] ?[马晓方]:从审计署今年对18个省财政管理情况的审计调查发现,目前地方财政体制运行中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14:03] ?[马晓方]:一是政府职能范围还不够清晰。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财政资金补贴或变相补贴竞争性企业都是干扰市场秩序的行为,影响了市场环境的公平和透明。[14:04] ?[马晓方]:二是各级政府间事权划分还不够明确。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未明确划分政府间事权,通俗的说就是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在预算中都在安排同类型支出,许多公共产品和服务各级政府都在投入财政资金,模糊了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14:04] ?[马晓方]:三是各级政府间财权划分不合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改变了国家财力过于分散的状况,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较好地保障了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但18个省XX年的省域税收中,中央财政分成52%,其余48%由省、市、县三级政府分享,大量的达标增支政策制约地方财政支出空间。[14:04] ?[马晓方]:四是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转移支付占中央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和专项转移支付占转移支付的比重较高,且管理不完善,分配不规范,专项设置交叉重复,多头分配,资金使用分散,有的层层结存,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14:04] ?[马晓方]: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下一步应着力加强以下工作:一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按照市场机制要求和政府职能定位,清理规范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各类政策。二是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事权,目前能明确的事权应尽快通过法律法规确定,暂时不能明确的事权也应界定支出责任。三是按照税种属性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创建地方独立主体税种,充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