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平脉辨证脉学心得.docx

格式:docx   大小:26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平脉辨证脉学心得.docx

上传人:rsqcpza 2019/2/20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平脉辨证脉学心得.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平脉辨证脉学心得平脉辨证法就是脉症结合的辨证方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最基本的辨证方法。这个方法适应范围很广,无论内伤、外感疾病,均可应用……这个方法,开始于《内经》,成热于《伤寒论》,是《伤寒论)辨证的一种主要方法。运用平脉辨证法首先要确定主症,主症可以是一个症状,也可以是两个密切相关的症状,或者是一组症状,二是要确定脉象。然后把二者结合起来,经过辨析,再参考一些辅助症状,使辨析更为全面,然后确定为什么证。在平脉辨证中,脉诊是否正确是个关键,脉诊有误,辨证必然错误。例如;身疼痛而脉浮,有可能是外寒证,如果有感受风寒病史,在主症中还有恶寒发热,则外寒证的辨证结论便可确立。如身疼痛而脉沉细迟,这有可能是气血两虚证,如有产后、发汗之后等病史,或有气血不足的其他见症,则气血两虚证便可确立。一、脉形与主病浮芤洪大革--浮之阳脉;濡虚散--浮之阴脉;紧实长滑动促数--阳脉;沉伏牢弱--阴脉。背二十八脉脉形及主病二、左右两手脉候用药补泻阳脉无力而无沉候者-虚寒证;阴脉而见沉实者-积滞症,见于左为血分之积,见于右为气分或脾胃之积。阳盛阴虚汗之则死,阴盛阳虚下之则死。两脉均见浮弦--风寒两邪伤及营卫-小青龙汤左手见沉弦脉--水湿内伏阴分之证-五苓散右手见沉弦者--水饮内伏肠胃之证-十枣汤或控涎丹两手均见沉弦--水饮内伏于三焦-五苓散煎汤吞控涎丹右关浮洪有力--脾胃之火在气分也-轻则泻黄散重则白虎汤;若见沉实且滑动者--脾胃之火在血分-轻则调胃承气汤重则大小承气汤若食积症--亦见右关沉实且滑-轻则保和丸加芒硝、鸡内金,重则大承气汤右尺洪数且滑实--命门火旺,水不济火-疗肾滋本丸;若沉实滑数--大肠火盛-大承气汤;若上盛下虚或浮濡无根--肾虚虚火上炎-六味地黄汤加牛膝、薄荷连翘磁石,清而降之;若下实上虚--气虚下陷-补中益气汤以升之补下元之水火--附桂八味丸三、脉之生克相生之脉自根而上。克制者,恐其亢甚,亢则害也--木无金制则横逆无道;金无火制则肃杀太过;土无木制则顽固而无生化也。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脉之不相生为病--所生者不足,补其母;脉之下相制为病--制胜者不足,不能制其所胜,补其制胜之母,微泻有余背李士材脉言。四、验舌以黑白黄赤之鲜枯燥润而定表里寒热虚实舌胖而白润--寒湿-胃苓汤舌胖而红润--湿热-六一散加黄柏知母,尺脉虚者加制首乌、茯苓舌无津液者燥证也,有寒热虚实之分寒证,舌如常无津者--脾不化津或多食香燥药而致-炙甘草汤热证,舌绛乏津者--燥热内服,津液受损-甘露饮加元参知母虚证,舌淡红而光滑乏津者--金水两亏,而下泉告竭之证-三才汤实证,舌黄乏津--胃火内燃,燥干津液之证-调胃承气汤加生地麦冬舌深黄有芒刺且枯萎者--胃火旺极,肾水枯涸-调胃承气汤加鲜石斛麦冬生地元参舌苔黄罩黑而干枯者--胃火旺极,似火似水--调胃承气汤重加石斛生地元参麦冬知母舌苔黑而润泽者--北方寒水之色-理中汤舌苔白胎而润泽者--风邪在表之候-消风散加姜半夏舌苔白如粉而润泽者--寒证-四逆汤舌苔白如粉而枯萎者--金水两亏-桂附八味汤舌紫而润--寒证-附子理中汤舌尖绛而生刺--水虚火旺-元麦地黄汤舌尖绛如镜者--胃火灼干肾水-元麦地黄汤加石斛生地元明粉舌裂出血--燥火证-玉女煎加生地元明粉五、外感内伤辨并治法外感内伤均有恶寒发热头痛。两者之区别: 病因--外感-外邪阻于营卫之间,营卫不得两相和谐;内伤-肺气太虚,营卫不得和养皮毛也病性--外感-突然而起,同时而作,身觉寒而皮如烙,头痛如破,毫无间断;内伤-恶寒一阵即身热不寒,热不在皮肤而在肌肉,以手扪之便晓外感之寒-虽近火不除;内伤之寒-得温则减外感之热-手背热;内伤之热-手心热外感之头痛-痛如破不休;内伤之头痛-时作时止外感之口知味而不欲食;内伤之口不知味而不欲食外感言壮而身轻;内伤则言怠惰而身重外感六***之脉证风脉--左手浮缓,右手较虚,见身必寒恶风而有汗-桂枝汤; --左脉浮弦,右脉浮虚-消风散除藿朴加芪术寒脉--脉浮紧,见身痛无汗恶寒-重者用麻黄汤;轻者九味羌活汤除生地黄芩--伤风兼寒,脉紧,烦躁,无汗-大青龙汤暑脉--浮虚,见身倦短气头眩面垢-宜清暑益气汤、十味香薷饮甚则大顺散湿脉--沉细且涩,见身重,足酸,或骨节痛--脉带浮者,风寒湿之在表-桂枝附子汤--尺脉沉细带弦,口渴,小便不利-里湿-五苓散--湿热在上中二焦--右寸关脉必沉弦带数,见症或口渴引饮-苍术白虎汤--湿热在中下焦者--左关尺脉必沉细带弦,见症或小便赤涩-四苓散、六一散燥脉--细涩无神,见皮肤枯槁,口舌乏津-滋燥养荣汤或润燥生津汤或三才膏--胃火劫津而燥者-清燥润肺汤或泻黄散并调胃承气汤火脉--脉浮缓,见身热而口不渴--火在表-升阳散火汤--右寸关脉洪滑且长,见口渴,烦躁,鼻干不得眠--火在脾胃之分-白虎汤--左寸关脉洪数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