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谈当代中国地域建筑的发展
——以何镜堂与齐康的地域建筑作品为例
地域建筑的相关概念
目录
1
中国地域建筑的发展与近况
2
何镜堂与齐康的地域建筑作品
3
总结
4
1、地域建筑的相关概念
“地域主义”的概念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20、30 年代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的乡土建筑实践。其后,弗兰姆普顿发展了 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批判的地区主义”。时至今日,地区主义又衍生出基于绿色或生态设计的“新地域主义”,以及向全球化妥协的所谓“开放的地区主义”。
2、中国地域建筑的发展与近况
近代“中国固有式建筑”的产生
1927-1937 年间,中国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上主
要着眼于对传统建筑“固有形式”的提取和继承,
把延续传统建筑的形式特征作为体现、发扬国家
和民族精神的方式和途径。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
作品有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图1)、杨廷宝设计的南京中央医院(图2)、陆谦受设计的上海中国银行(图3)等。
图1 南京中山陵
图2 南京中央医院
图3 上海中国银行
乡土建筑的自发追求
50-70年代,出现了一股将民居、园林、少数民族建筑形式等相结合的复古潮流。建筑师们在没有受到明显的风格影响的情况下,自主地选择了适合当地气候、技术和文化条件的建筑形式。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夏昌世设计的广州鼎湖山教工休养所。
新世纪对地域建筑的解读
80 年代以后,受后现代乡土主义与符号学理图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不断杂交各地乡土建筑的外在符号或片段,其追求地方特色的努力反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建筑中地域特色的丧失,造成了新的千篇一律。进入 21世纪以后,中国建筑地域性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尝试向建筑本体的回归。
3、何镜堂与齐康的地域建筑作品
建筑思想中的地域情结
齐康认为建筑总是在一定的地点、地段、城镇、地区,乃至地域中建造,所以就地区而言,某种意义上是建筑的属性。传承、转化、创新是其设计方法的指导思想。
何镜堂则认为建筑的核心是使用和精神的结合。他认为建筑师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把城市设计、风景园林和建筑设计整合起来。他提出了建筑创作要有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建筑作品中的地域特色
何镜堂——“中国特色,时代精神”
何镜堂做了大量校园规划及设计,岭南派风格在这些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来。
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馆(图4)设计不但从遮阳棚架等技术手段巧妙地解决了隔热和通风问题,而且整个设计融合了校内的整体环境,与校园的整体文化和谐一致。
图4 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馆
浙江大学新校区(图5)的校园中心,形成蜿蜒的“曲水流觞”生态带,传达出婉约的江南意蕴,体现了现代化、园林化与生态化的和谐融合,创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学术空间。南越王博物馆(图6)造型简练雄浑,尤其在选材方面的地方特征的推敲,使地区的差异性作为主题风格表现构成的一部分。
图5 浙江大学新校区
图6 南越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