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思想”的三个组成部分:1、孔子自己的思想,以《论语》为标志。2、孔子思想的发展,后来统称为“孔孟之道”、“儒家思想”。3、引申部分,包括传统习俗和民间实行的有关“孝道”、“天命思想”、“服从”、“等级观念”、“宗法思想”,亲情的远近亲疏等等。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道:“朝闻道,夕死可矣”。礼:义:天:“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孝:孔子思想主要内容: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的意思就是把人当人。首先爱身边的人,爱父母、子女。然后推己及人到泛爱众。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现在社会中,官民不和谐,家庭不和谐,我们应该推崇仁政,爱自己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子女,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克己复礼孔子认为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仁为礼之体、礼为仁之用。二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孔子的礼指的是在周礼,具有保守思想。也认为礼是个人行为规范与社会关系,他希望大家“克己复礼”。但是在诸侯割据的时代,孔子恢复周礼是不会被认同的,这也是他从政失败的一个原因。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孔子把“正身”作为为政的关键,他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而现代的廉政建设,要求国家公职人员,要有廉洁的道德自觉,还要有舆论的和有效的法律监督,道德自觉是内在的,舆论与法律监督是外在的,两者相辅相存,缺一不可。孝《论语》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其为仁之本欤?”君子要从根本上去修养孝悌之道,先要立德。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朱熹注:“怀德,谓存其固的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怀刑,谓畏法,怀惠,谓贪利。君子与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矣”。即君子注重道德的修养,是自己的行为合乎于社会的道德规范;小人只贪图个人的享乐,生活的安逸,而不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君子遵纪守法;小人贪利而犯法。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还在于价值取向的不同。君子懂得的是“义”。《论语·为政第二》中有:“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中还提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主要是说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是很难的,侧面表示了这种精神上的孝顺的重要性,由心而发的孝顺才能让父母开心。坚持操守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而自己也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