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财经活页2008年第1期(总第97期)辽宁省财政学会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2008年1月15日本期主题:主体功能区[按]当前,到底什么是主体功能区,如何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已经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与以往功能区的概念不同,主体功能区的提出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也是区域发展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哪些区域应该成为我们未来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域?哪些区域应该成为我们未来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区域?主体功能区的提出,明确了在中国未来发展中每个区域应该扮演的主要角色。建设主体功能区要制定差别化的政策体系,协调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规范、优化空间开发秩序。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宏观背景“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是国家对规划原则、规划目标、规划要解决的重点任务以及规划的操作程序进行的统一部署,从国家级、省级分层推进、全面开展的一次空间规划。意见中明确了规划期至2020年。当前,中央和省级政府正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发改委正在收集各省(区、市)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并制定划分标准。地方政府方面,国家在东、中、西和东北等区域选取了8个试点省份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试点,分别是江苏、浙江、湖北、河南、云南、重庆、新疆和辽宁。一、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生存发展空间我国国土辽阔,但适宜开发的地区只是一小部分国土。主体功能区划就是针对国土开发适宜性而进行的区域划分,由此明确那些区域适合开发,那些区域不适合开发。这是新时期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提出的一种区域发展新思路。它将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全面协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建设主体功能区,就是从科学开发国土空间出发,对国土空间进行功能分区和发展方向定位,从而规范开发秩序,管制开发强度,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建设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空间,为子孙后代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二、协调经济人口布局,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不是单纯的地区之间经济总量的差距,而是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空间失衡。首先,从经济布局与人口分布看,我国经济布局呈现向沿海地区集聚的态势,但集中经济的区域并没有集聚相应规模的人口。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及其他方面的体制原因,吸收外来劳动力的发达地区吸纳了这些劳动力创造的产值和税收,却未向这些人及其家属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流出劳动力的欠发达地区,却要为外出劳动力留下的家属提供公共服务,加大了区域之间的差距。其次,从经济布局与资源分布看,一些地方单纯追求经济总量,在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发展高耗水产业,为了维持当地生产生活,不得不从外地调水或靠超采地下水维持。一些能源资源短缺的地区发展高耗能产业,也不得不长距离调运能源资源,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建设主体功能区,就是要明确哪些区域要重点开发,哪些区域不应开发,以及开发强度,使集聚经济的地区集聚相应规模的人口,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从而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均衡国土空间格局主体功能区建设跳出了传统的发展模式,从注重人均GDP为核心的经济层面的均衡,转变为更加注重人们实际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均衡。改革开放以来,我不断提高,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的盲目扩张和区域开发的泛滥。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增强,对人居环境和绿色空间的要求更高,生态用地需求将增加。特别是未来十几年,我国将有3亿左右的农村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我国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均衡国土空间格局的艰巨任务。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要前瞻性地谋划好我国未来十几亿人口、几十万亿经济总量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空间的分布。要通过合理规划国土空间,处理好有限的国土空间与日益扩大的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构建均衡的国土空间格局。主体功能区涵义辨析空间区划理论认为,空间作为一种资源,其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关系上,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空间开发秩序,这种秩序受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双重支配。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效果、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功能,既是空间优化的约束,同时也给整体性的空间优化提供了可能性。我国地域空间辽阔、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如何在整体上实现空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