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从景物的关系探讨景物描写能力提升策略.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景物的关系探讨景物描写能力提升策略.docx

上传人:qiang19840906 2019/2/27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景物的关系探讨景物描写能力提升策略.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景物的关系探讨景物描写能力提升策略在初中生的****作中,经常出现描写不足的问题,表现为不知道想写什么景物,不知道如何处理景物的关系,自然也就抓不住景物的特点。事实上,中学语文教材有许多优秀文章,其在处理景物关系方面的经验颇值得借鉴。这些关系包括:主景与次景的关系,清晰景物与朦胧景物的关系,多种景物的和谐共存关系,景物的叠加关系,有形之景与无形之景的关系等。理解处理好这些关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景物描写能力,而且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首先,学会处理主景与次景的关系。我们通常会先观察到抢眼的主景。对于同样的景物,由于观察方向的不同,景物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方式也会不同。比如在一望无垠的绿野边有一座灰色矮小的农舍,当我们观察这幅景象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绿野而不是农舍,因为绿野鲜亮的颜色和广阔的面积占据了我们的视野,如果观察的方向是由远而近,在描写时可能用这样的句子:“一望无垠的绿野中有一座低矮的农舍。”如果观察的方向是由近而远,描写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用这样的句子:“一座低矮的农舍坐落在一望无垠的绿野中。”在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儿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望去,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显然小草是写作的主景。而下句“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中,人就成为主景,事实上,以上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在草地上完成的。但是,我们在阅读时,很容易将小草忽略,自动选择景物的主次。在朱自清的创作中如此,在读者的解读中依然如此。当注意力被集中到活动的、充满生机的“人”身上时,“草”自然被忽略了。而在这个句子“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中,不难想象,人们在疲惫之余看到的田野微风轻抚嫩草的情景,“人”退居到次要位置。三幅景物的主景与次景之间互相转换构成了动态的画面,连贯而流畅。在学生的景物描写中,极少关注到二者转换的微妙之处,文段中呈现的画面和画面之间显得断裂而孤立,因而缺少了流动的美感。可让学生选择一个场景,变换视角,关注景物的流动性,进行写作训练。其次,学会处理朦胧之景与清晰之景的关系。朱自清的“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前面写过“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将两者结合起来,可见烟雾朦胧的雨中小屋给近处的树叶儿和小草做了有力的铺垫,成为了主景不可或缺的背景。虽然在观察中朦胧的景物会让位于清晰的景物,但是朦胧的景物恰恰是表现清晰景物特点的不可或缺的背景。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古人擅长表现清晰与朦胧的微妙关系,比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中,我更愿意将骑马送别的岑参放在大雪飘飞的背景下,大雪迷蒙了众人的视线,包括读者在内,营造出天地浑然一体的苍白,清晰的马蹄印向远方延伸,渐行渐远,渐渐模糊,朦胧之景与清晰之景共同构建出一幅韵味悠长的画面。但是在学生的****作中通常只出现清晰的景物,比如小草、树叶儿、马蹄印,而忽略背景,审美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学生看景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部分,对某些景物完全忽略。这当然与人的认知****惯有密切的关系,据心理学家分析,当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物体上时,即使有其他的物体与它同时出现,也会被忽略,即人们常说的“熟视无睹”。倘若生活中真正存在如同《春》中的美景,如果不是被它惊艳的美所震慑,惊叹,恐怕很难睁大眼睛细致入微地看组成画面的每一个景物,每一个美的元素。情感是写作的基础,尽管在阅读中我们经常透过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