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哈姆雷特》中人物的喜剧性成分探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48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哈姆雷特》中人物的喜剧性成分探析.docx

上传人:wyj15108451 2019/2/27 文件大小:4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哈姆雷特》中人物的喜剧性成分探析.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摘要:在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中,有机敏聪慧的正面人物、伪善攻奸的反面人物、痴情善感的女性,以及幽默风趣的小丑等,这些人物在一定程度上都表现出他们性格的喜剧性一面,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他们性格的真实性,更显示出莎士比亚卓越的写作技巧。关键词:《哈姆雷特》人物喜剧性一、引言莎士比亚是一颗闪烁在世界文坛的璀璨明珠,是英国戏剧史上的泰斗,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饮誉英国及世界剧坛的文学巨匠。他大胆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戏剧和文学传统,打破了古代戏剧中喜剧和悲剧的界限,使情节更加丰富,从而从内容到形式都对戏剧进行了创造性的革新。他在剧中大多以悲剧性的人物、事件为主,同时也穿插了喜剧性的人物、事件,使得悲剧中各式各样的人物在一定层面上都反映出喜剧性。他把幽默风趣、诙谐滑稽的喜剧气氛融入庄重而严肃的悲剧之中,形成了他特有的戏剧艺术风格。《哈姆雷特》在不损害悲剧基调的原则下把悲和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剧情发展的进程中,让庄严中有轻松,从而达到以喜衬悲、以喜促悲的艺术效果,并使主题意蕴得以升华。他有意识地打破悲与喜的严格界限,在悲剧的框架内表现出具有喜剧性的矛盾冲突。在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中,《哈姆雷特》堪称典范,虽是一部复仇悲剧,但剧中人物的喜剧性点缀却构成了该剧的主要独特之处,从而将喜剧性的卡塔西斯发挥得淋漓尽致。二、喜剧性成分穿插的理论依据塞缪尔·约翰逊,在《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中是这样评价的:“莎士比亚不仅本人兼有引读者发笑和激起读者悲伤之情的本领,而且能在同一作品里达到这样的效果”,他认为“不可否认混合体的戏剧能给人以悲剧或喜剧的全部教导,因为它在交替表演中把二者都包括在内,而且较二者之一更接近生活的面貌。”英国浪漫派莎士比亚戏剧评论家、著名诗人柯尔律治和法国浪漫派莎士比亚评论家夏多布里昂也十分赞赏莎士比亚“悲喜对比,相互交错”的艺术手法。美国著名评论家斯托尔认为:只有在大师手中,喜剧和悲剧才能相互渗透而又无损于剧情的效果。由此可见,在悲剧中穿插喜剧情节不仅无损于悲剧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剧情的发展,使幽默风趣、诙谐滑稽的喜剧气氛融入庄重而严肃的悲剧之中,使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三、《哈姆雷特》中人物喜剧性的表现莎士比亚赋予了哈姆雷特机敏聪慧的特点。哈姆雷特喜欢重复和使用双关语。双关语既是一种文字游戏,又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它常利用词语的音与义的关系,同时关顾两种不同的事物,产生“表”、“里”两重意思。在莎剧中双关语不仅用来插科打诨,还用来表达各种严肃话题。莎士比亚的双关语既深深地根植于社会历史渊源的肥沃土壤,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第一幕结束时哈姆雷特就知道是叔父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对其叔父在他父亲刚死不久之后就娶自己的母亲而大为不满,所以先有“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Alittlemorethankin,andlessthankind.)的独白,紧接着他叔父假惺惺地问:“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Howisitthatthecloudsstillhangonyou)时,哈姆雷特就用了双关语来回答他“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下很久了。”(Iamtoomuchi’thesun.)哈姆雷特在对克劳狄斯的反驳之中,利用单词“sun”多义的优势,既可表达自己“不愿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心情,因为他此刻身穿丧服正为死去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