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论文).doc

格式:doc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论文).doc

上传人:钻石文档库 2013/10/2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金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当前,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不断扩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但也存在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要加大力度扶植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进一步规范民间金融行为,鼓励和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和切实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在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时指出:社会化生产一方面使新兴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又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发生愈益尖锐的矛盾,形成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可能根本解决的基本矛盾,从而要求进一步突破资本主义的桎梏,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的阶段发展。社会化生产的基本要求就是按比例协调发展,其中农业在社会两大类生产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农业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同时也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重农学派正确地认为,一切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一切资本的发展,按自然基础来说,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的。”这就是说只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到除了满足农业劳动者生活需要外,还能提供一定的剩余产品,才有可能使一部人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其他劳动,从而为社会分工发生和发展提供现实的基础,为农业以外的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和发展提供基础。从马克思的这些论述中说明,一个国家社会分工的广泛与经济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农业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农业发展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越高,就会促使大量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部门流动,从而扩大和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竟而推进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在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一般占劳动力总数的5%
—6%,美国不足3%。而许多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则高达60%以上。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尽管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较快提高,,%,仍有53%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农村,40%左右的劳动力仍然以农业为主要生计,这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结合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际,提出和实行新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引导农民通过农业合作化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列宁在《论合作化》一文中说:“在我国,既然国家政权操在工人阶级手中,既然全部生产资料又属于这个国家政权,我们要解决的任务的确就只剩下实现居民合作化了。”同时列宁把合作化和文化革命联系起来,强调没有整个的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列宁说:“这种在农民中进行的文化工作,就其经济目的来说,就是合作化。要是实行合作化,我们也就在社会主义基地上站稳了脚跟。但完全合作化这一条件本身就包含有农民(正是人数众多的农民)的文化水平的问题,就是说,没有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在论述农业合作化的重大意义时列宁又指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了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