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驻波”演示实验的再改进董平梅宇航高金燕由于新课标的提出,在2007年4月第2版人教版《物理》教材选修3-4中删去了“驻波”“波的干涉”的一种特殊形式,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有必要向学生提及,并且“驻波”演示实验可以形象的说明“波的干涉”.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3年6月第1版高二《物理》教材中“驻波”演示实验如图1所示,在盛水容器中插入一根粗玻璃管,上方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慢慢向上提起玻璃管,当管内空气柱达到一定长度时,可以听到空气柱发出较强的声音,,笔者发现有以下几点不足:(1)敲击玻璃管上方的音叉,敲一下,自己能在2-3秒内听到声音,再敲打,学生则难以分清是共振还是被敲击的声音.(2)一手慢慢提起玻璃管,一手提音叉,两手难以协调,若将音叉固定在支架上,提起玻璃管时,高度又受到限制,同时随着玻璃管的上移,易产生多普勒效应,效果不理想[1].(3)该实验只能定性地说明有驻波的形成,不能使学生定量地知道空气柱中形成几处波腹和波节.(4)2005年至2006年期间,不少研究者曾分别在《物理教师》、《教学仪器与实验》等杂志中对这一实验进行改进[1-4],但在改进的实验中都使用水来进行实验,,笔者再次对“驻波”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          图1                   图2                                       图31实验装置改进I(图2):(1)用小喇叭(低音,),同时避免喇叭周围空气声波的干扰,,外接J2462型低频信号发生器.      (2)粗玻璃管直径左右,长,且上面附有刻度,在测量中读数更方便、,并深入至瓶底.      (3)广口瓶密封塞有两孔,一孔与粗玻璃管相接,另一孔外接气囊.      (4)气囊(医用血压计配件)用来向广口瓶充放气,改变瓶中空气压强,使粗玻璃管中的水面能上下移动,这样可连续反复操作[2].      (5)微型麦克风(使用针尖式麦克风,也可从普通耳麦中截取)通过音频线接至PC机中,并在PC机中将检测麦克风输入信号音量大小的程序调用出来(调用方法:“开始”→“控制面板”→“声音、语言和音频设备”→“语声”→“硬件测试”→“下一步”).微型麦克风可由穿过一定滑轮的细绳上下拉动,:      (1)组装好仪器,向粗玻璃管中加滴有红墨水的水,至玻璃管满后溢入广口瓶中少量即可.      (2)开启低频信号发生器,调至1500Hz左右,音量调到学生均能听到为宜.      (3)挤压气囊,使玻璃管中的水面上下移动,至能明显听到驻波强鸣音时,让液面停在该处,读取空气柱长度并记录信号发生器所显示的声波频率.(4)拉动拉绳,分别记录PC机检测出音量最小时刻麦克风所在位置和音量最大时刻麦克风位置.(5)由(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