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英国文学作品语言动态研究引言高尔基在《和青年作家谈话》332页指出,“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是文学的媒介。”换言之,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语言的有效使用。而文学作品主要采用动态性与静态性语言相结合的方法来传情、达意、叙事。吕叔湘等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指出,事物动态是指“运动中的状态;事物发展变化”。语言的动态与静态状态是相对的,是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动静结合,相得益彰。静态性语言描述主要用于叙述、描写、交代固定性画面和模式性铺垫,倘若过量使用静态性语言往往会造成文学作品语言单调乏味、呆板沉闷、淤滞不畅。而联盟动态性语言往往会给作品中描写的人事物注入活力,给人以动势感、立体感、摇曳变化之感。现代语言学家索绪尔从语音、词汇、句法结构研究入手,首先提出了历史语言学与共时语言学、语言与言语、纵聚合与横组合的语言研究方法为语言动态性研究开辟了十分广阔的前景。后来的语言学家、修辞学家、文学评论家发现,语言动态性研究同样可以应用于文学作品的研究之中。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在《现代语言学词典》认为,语言的动态性是指,“一个话段是一个逐渐展开意义的过程,话段的每个部分对整个信递效果做出各不相同的‘动态的’贡献”。这种“贡献”指话段的组码差异性过程及效果。修辞学家认为,由于宇宙的万事万物均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人们的语言也都处在相对的转换、变异、变化之中。“中外古今的一切优秀作家和演说家,都善于探索、发掘和运用语言的变化美。”这里所说的变化美,指的是语言动态性美。如文学语言一直处于“常态”、“静态”之中,就无法准确而丰富地反映或再现事物的风貌和本质,更无从谈起“语言美”、“语义美”、“结构美”。英国著名小说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是位高产作家,一生创作了14部抨击、揭露英》是最具争议性且最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双城记》所描写的事件发生在英国和法国,但多属亦真亦假,人物多属亦实亦虚,但狄更斯运用那生花妙笔和“具有杀伤力”的笔,把那个时代的英国和法国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了“透视”、“解剖”,把他们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如此的文学艺术效果的取得主要基于狄更斯扎实的语言功力。为了更好地领悟、鉴赏该作品的艺术魅力,本文拟从句法学、修辞学角度对该作品的第一章进行动态性语言研究。一从句法学角度研究《双城记》动态性语言 1句子多样化动态徐烈炯先生在《生成语法理论》指出,“句法学是生成语法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研究人头脑中的句法知识。句法知识指对于句子内部结构成分的排列、组合的知识。”句子结构从人们的大脑中的词汇意念生成到转换,再到语言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是句法学所高度关注和研究的。《双城记》第一章由6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中,狄更斯根据作品表达需要精心使用多种句式。如第一段就是一句话,长达119个单词,一气呵成,层层递进。又如,第六段有99个单词,切分为三句,三句中又有8个逗号、两个破折号,共达13个标点符号。此段的句子时长时短,读起来时快时慢,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句法学认为,长句能表达成熟的庄严的复杂的思想,悠扬而舒缓的语气,多层次的多维度的架构;短句的连续运用能制造出一目了然,简洁明快,铿锵有力的效果,增强语言的紧凑性、急促性、连续性、递进性。狄更斯在该章里的句子长短结合,波澜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