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绘画鉴赏的历史渊源——鉴定中国绘画作品,欣赏中国绘画风格【内容摘要】绘画鉴赏是指对绘画作品的高低、优劣、真伪的鉴定与欣赏与对其质与量的分析。鉴是对画家的创作风格及创作手法等诸多因素进行客观的、具有学术性和价值型的品评和判断,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欣赏。赏是鉴的手段和方法。鉴赏是比欣赏、赏析更具专业性的范畴。许多古代书画家都有过关于绘画鉴赏的理论,传统的中国画论对中国绘画的鉴赏起着指导作用,其中的许多远见卓识值得后人借鉴与学习。这就得出,中国早期的绘画鉴赏史到如今的现代中国绘画鉴赏史,期间的进化过程,以及对绘画鉴赏基本常识判断的变化过程。【关键词】鉴藏;体系;真伪;赏析;背景鉴定从早期开始,从鉴藏的角度考察,鉴定古画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此以前,无名画工是绘画的主要承担者,因此作品不署名款,也就没有辨识真伪的必要。到了六朝涌现出一大批专心致志于绘画的士大夫,他们的作品深受欢迎,为人们欣赏、收藏和流传,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仿制品应运而生。六朝时期鉴赏、收藏书画蔚然成风,然而六朝绘画却无一件真迹存世。今天人们看到的是保留了部分原作风貌的古摹本,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国传统书画的保护和流传,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作品的真伪鉴别。书画鉴识与收藏、欣赏、装裱、诠次等在保护流传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书画鉴赏风气在宋代以后更为盛行,所有收藏、著录、赏玩、品评和装潢等,一定会涉及识别和鉴定,而且形成具有重要借鉴作用的经验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文字记载。书画鉴赏现在已经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科,并逐渐形成了具有科学理论的体系。中国古代品评绘画的基本原则是由南北朝时期的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来的“六法”,所谓“六法”是指一气韵生动,二古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位移模写。它既可以说是鉴赏标准也可以认为是创作标准。此“六法“基本上概括了中国画的创作、欣赏和内涵方面最根本的东西,初步奠定了中国化理论的完整体系。中国绘画鉴定的主要依据是作品本身的个人风格和时代风格。时代风格离不开当时政治经济、艺术思潮、物质生活、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条件。时代的文化演进,便塑造出一批有共同性、代表主流风格的艺术家。而时代的不同,环境有异,以其创制损益,也会有很大的变化。中国画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不但形成了独立的体系,独立的风格,而且也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杰出艺术家和数以万计的传世作品。这些作品分藏于国内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由于历史久远,它们的情况非常复杂,其中也有赝品,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严格科学的分析和鉴定。中国绘画讲究写意、神韵、意境和情趣。中国画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语言简淡、高远、典雅,并不是人们所想象得那么简单,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凝炼表现技巧,而不仅是直观的、表面上的视觉效果,更多的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以及艺术感染力和感召力所带给观者心灵的震撼。一幅好作品,应该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体现时代风格,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出新的作品才有生命力。从中国画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明清以来,地区性画派不断涌现。不同地区出现的各种流派,与开创或主导该流派的大师们的艺术成就和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师们的创作思想、艺术表现方法为这些人所仿效,并由于地域原因,与他们较易接近,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相近的风格。有的画家的影响远远超出本地区而波及朝野,如明朝董其昌。因此,在不同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