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要想跨越“知”的障碍,就必须清楚“知”的过程,为什么会说“知”也会有障碍呢。 2我们不管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经历两个过程,一个是知,一个是行,用直白的理解,就是要先了解,才能做。 3一件已经做过数次的事情,只要积累了足够的认知经验,做的非常的顺畅与简单;而如果一件事情,是第一次做,或已经做过数次,但是没有在以往的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积累足够的认知经验,那么这件事,做的很勉强,或者可以说很难4【“知难行易”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基础】:关于“知”与“行”的关系,过去中国的传统是认为行比知要困难,即所谓“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孙中山认为这种旧的知行理念把难和易完全弄颠倒了,造成人们“以难为易,以易为难”,结果“畏其所不当畏,而不畏其所当畏”,对真正应该的勇于实践往往视为畏途、缩手缩脚,而对真正应该重视并认真研究的知识和科学,却采取轻蔑忽视的态度、不屑于一顾。这种传统知行观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直到近代中国与西方工业化发生正面冲突的时候,演变成为决定胜负的深层文化背景原因。孙中山还长时间痛苦反思辛亥革命前后多次失败的教训,认为革命失败是由于当时的革命党人对革命宗旨和革命方略“信仰不笃,奉行不力”,且“多以思想错误而懈志”,根本原因还在于传统旧说的深刻影响,“是知与不知之故也”。有鉴于此,孙中山毅然决心力辟“数千年来深入于中国至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的知易行难说”,“先作学说,以破此心理之大敌”,针锋相对地创立知难行易说,并把它当作“救中国必由之道”而提出。 ~~~5在现实当中,我们不能孤立的看待,知难行易或者知易行难,在处于认知或致知的阶段,知道是难的,因为你不知道,根本谈不上做,而在知道的过程中,知道的标准是什么一直困扰的所有认知的人(包括我);当对认知以及事情演化的过程有了客观的认识后,做变成难的了,因为你已经经历了知的过程,现在你要开始行动了,需要做出结果来,在这个过程做是难的。6哲学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但是矛与盾不是相对立的,矛是人类研制生产出来用来进攻用的武器,而盾是人类研制生产出来用来防御的武器;如果一个人用自己的矛来攻击自己的盾,那么他就是自相矛盾;简单的理解,矛是用来进攻的,盾是用来防守的,你可用同时拥有矛与盾,但不是拿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 7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共性认识和主要认识,哲学包括认识论、世界观和实践论(方法论)三个部分(哲学三部),哲学的核心是认识论。 哲学是共性认识和主要认识。把共性认识和主要认识相联结,把主要认识和次要认识相联结,这是把全部认识组织起来的基本框架。哲学是共性认识。可以把人的全部认识区分为共性认识和特性认识两个方面。主要的共性认识与主要的特性认识,构成全部认识的主要部分。哲学的基本特性是共性认识,因此习惯上把哲学称为共性认识。哲学是主要认识,指哲学是上层认识。类似同上。归根结底基层认识是主要的。基层认识与上层认识的区分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错综复杂的。但必须明白,这二者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哲学包括关于基础矛盾的共性认识。总之,上层认识与基础认识相区分。哲学的核心是认识论,而不是世界观。而世界观是共性认识和上层认识,认识论是特性认识和基础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共性认识和最上层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的斗争论(矛盾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础认识和最主要部分。 哲学包括认识论、世界观和实践论(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