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伤寒课件 - 伤寒课件-课件·PPT.ppt

格式:ppt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伤寒课件 - 伤寒课件-课件·PPT.ppt

上传人:aidoc1 2015/10/1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伤寒课件 - 伤寒课件-课件·PPT.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伤寒
typhoid fever
学****目标
掌握伤寒的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及预防措施
熟悉伤寒的流行病学特征、治疗要点及辅助检查
了解伤寒的病原学特点、发病机制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及白细胞减少
﹡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及肠穿孔
概念
伤寒杆菌为沙门菌属D群,革兰染色阴性,有鞭毛,能运动。
伤寒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命力较强,耐低温,在水中可以存活1~3周,在粪便、污水中可以存活1~2个月。其对热及一般消毒剂较敏感,60℃加热15min、煮沸或消毒饮用水余***~。
病原学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均为伤寒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通过被病原菌污染的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及苍蝇、蟑螂等经消化道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
流行特征本病终年可见,夏秋多见。人群中以儿童及青壮年多见。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小肠
肠道淋巴组织
肠系膜淋巴结
血循环
血循环
伤寒杆菌
肝脾胆囊骨髓肾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组织吞噬繁殖
原发性菌血症
第二次菌血症
(第1-2周)
大部分被消灭
H+
OH-
胸导管
潜伏期
内***及内源性致热原
(IL-1、TNF等)
临床症状
由粪便排出
使已致敏的肠道淋巴组织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 溃疡
小部分
肠黏膜
由尿液排出

随胆汁排泄
(第2-3周)
病理特点: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其中以末端的集合淋巴结及孤立淋巴滤泡病变最具特征性
第一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钮扣样突起。
第二周,肿大的淋巴组织坏死。
第三周,坏死组织开始脱落,形成溃疡。
第四周,溃疡逐渐愈合,无疤痕形成。
病理变化
潜伏期7~23日,一般7~14日
伤寒的典型临床经过分为4期:
(一)初期病程第1周,起病缓慢主要为发热
(二)极期病程2~3周
(三)缓解期病程的3~4周,肠出血和肠穿孔常发生在该期
(四)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降之正常,症状消失,食欲好转,一个月左右完全恢复
临床表现
,持续10~14天
,腹部不适、腹胀、便秘,少数有腹泻和右下腹轻压痛
、听力下降、表情淡漠,重者谵妄、昏迷、病理反射等中毒性脑病表现
***多见
-14天,皮肤出现直径2-4mm的小皮疹,淡红色、压之褪色、稍隆起,多分布于胸腹部
,并发中毒性肝炎时可见黄疸或肝功能异常
极期的主要表现:
肠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病程2~3周。应出血量多少不同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血量少可无症状,仅大便潜血阳性或血便;大量出血可出现暗红色血便或黑便,并可引起出血性休克。
肠穿孔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病程2~3周,穿孔部位好发于回肠末段,发生穿孔前表现腹胀、腹痛或肠出血,穿孔时有急性腹膜炎症状及体征。***多见于小儿。
中毒性肝炎常见于1~3周,有肝大、压痛、ALT上升,少数有轻度黄疸,肝损害2~3周可恢复。
其他可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急性胆囊炎、脑膜炎、肾盂肾炎等,严重者还可并发中毒性脑病。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