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古代参考资料图书鉴赏.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代参考资料图书鉴赏.doc

上传人:一花一叶 2019/3/7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代参考资料图书鉴赏.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图书历书唐代印刷品——”剑南西川成都府樊赏家历“,中和二年,()。为我国国内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现藏中国印刷博物馆。金刚经唐代印刷品。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经卷最后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唐咸通九年,就是868年。经卷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长约1丈6尺,图文风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纯熟,被英国图书馆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书籍。此经原藏敦煌第17窟藏经洞中,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盗骗。曾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现藏大英图书馆。敦煌藏经洞是莫高窟第17窟的俗称。此窟原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时开造,为当时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窟。约在11世纪,西夏统治敦煌时期,元代统治者占领敦煌以前,莫高窟的僧徒们,考虑到战争的灾难,于是就把寺院历代保存下来的经卷、文书、档案以及佛像画等全部封存在此洞里,然后外筑补壁,并绘壁画掩人耳目。后因僧徒也逃战争之难未归,洞窟颓废,年久日深,洞窟甬道被风沙淤塞,竟因此幽闭近8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莫高窟道士王圆箓,率人疏通三层洞沙,秘室始现于世,并谓之“藏经洞”。藏经洞出土了敦煌遗书中最大宗文献,成为研究起自东汉、中经两晋、北魏、西魏、梁朝、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下至元朝、涵盖各朝代文明的重要资料。首先发现敦煌遗书的重要价值者,是我国的金石学家叶昌炽,他在《语石》中,不仅录述莫高窟碑石,且对敦煌遗书作了颇为独到的阐述。该窟发现数以万计的古代佛经、道经及世俗文书等,是研究我国近两千年学术文化发展的宝贵文献,善本的衡量、评价标准:“三性”、“九条”。三性:1:历史文物性。所谓历史文物性,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古书版印、抄写的时代较早而具有历史文物价值。二是指古书可作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献实物见证而具有某种纪念意义。2:学术资料性。所谓学术资料性,除了指经过精校细勘,文字上讹误较少和经过前代学人精注精疏的稿本、写本、抄本、印本以外,还应包括古书中那些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或在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某一人物、某一事件的资料方面,有比较集中、比较完善、比较少见的稿本、写本、抄本、印本。3:艺术代表性。所谓艺术代表性,主要指那些能反映我国古代各种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和成熟水平;或是在装帧上能反映我国古代书籍各种装帧形制的演变;或是用纸特异,印刷精良,能反映我国古代造纸工艺的进步和印刷技术水平的古书。九条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包括残本与散叶〕    2:明代刻、抄写的图书。〔包括具有特殊价值的残本与散叶〕但版印模糊,流传较多者不收。    3: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   8: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美版画、插图的刻本。    9:印谱明代的全收,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的收,一般的不收。唐代刻书地点可考者,有长安、洛阳、越州、扬州、成都等。宋代的开封、临安、婺州、衢州、建宁、漳州、长沙、成都、眉山都是书坊繁多之地。《礼记》宋淳熙四年,1177年,抚州公使库本,此书字体端庄,刻板精良,为宋代官板书的代表。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册府玄龟唐女郎鱼玄机诗集南宋临安府陈宅书籍铺刻本。该书字体秀丽工整,刻工精良,印墨厚重,为宋版书中的精品。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史记宋代建安黄善夫家塾刻本。为今可见的《史记》的最早版本,为宋版书中的上品。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牌记黄氏为建安著名书坊,所刻书均极精善。碛沙藏《碛砂版大藏经》是南宋时代私刻大藏最后的一种。刻版地点在平江府陈湖中碛砂洲延圣院(现在江苏省吴县境内),后来改名碛砂禅寺,因而通称这部藏经为《碛砂版》或《碛砂藏》。存五千六百四十六卷,经折装,每版五半页,半页六行,行十七字,上下单边,卷末有宋、元、明历代题记。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该书为陕西省图书馆镇馆之宝。陕西省图书馆里收藏有洪武二十三、四年(1390~1391)间印刷的这部全藏。现存的《碛砂版藏经》里,夹杂着一些别种版本。首先是《大般若经》部分。这部分的原刻当是由于宋末兵火被毁了,而后来大体上改用元代吴兴妙严寺刻本。妙严寺本始刻于泰定三年(1326,见天字函《大般若经》卷十题记),刻成于至正九年(1349,见奈字函《大般若经》卷六百题记)。它是用碛砂、福州、思溪等多种版本校刻的。其次,在全藏最后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