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菩提岛菩提岛,也叫石臼坨,位于河北省乐亭县西南近海,是渤海近海岸的一个沙质海岛,也是华北地区的第一大岛,,四周隆起,中间低洼,状似过去用于舂米的石臼,故名石臼坨,又因岛上生长着大量的菩提树,而且岛上的佛事曾经盛极一时,菩提岛便得名于此。菩提岛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风光旖旎,具有荒岛、海岛、沙岛、大岛、绿岛、鸟岛、日月岛、佛家岛的“八岛”特征。岛上林木葱茏,灌草丛生,植被覆盖率高达98%,种类多达229种,多为野生或自然演替,为乐亭陆岸所罕见,有着较高的观赏和科考价值。除了野生植物,菩提岛上常年生存和季节性活动的鸟类有408种,其中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的就有68种,世界上存量极少的黑嘴鸥、半蹼鹬白鹳、黑鹳、短尾信天翁等也经常到这座岛上栖息觅食。每年春秋两季的候鸟迁徙途中,这里是鸟类落脚的中转站。每年的五月份和十月份,来自各国的观鸟爱好者不远万里聚集到此,观看鸟儿,菩提岛因此成为观鸟基地。此外,岛上还生存着狐狸、獾、四脚蛇等40多种野生动物,使海岛有了“孤悬于海上的天然野生动植物园”的美称。菩提岛上自然胜境神秘美丽,菩提林影姿婆娑,芦苇荡巍然壮观,梦泽湖碧波荡漾,潮音寺香烟缭绕,蟹火渔光掩映一方月色,晨钟暮鼓抑扬大海潮音……菩提岛作为渤海北部黄金旅游带的一部分,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渤海之滨……菩提岛是一座由起伏不大的沙丘组成的沙岛,沙丘在海拔6米左右的有30余个,。沙丘灌草丛生,系固定、半固定沙丘类型岛屿,中间低平,海拔多3米左右。菩提岛孤悬于浩瀚的大海之中,距海岸线4公里,那么,远离陆地的菩提岛是怎样形成的呢?有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人将一块中间镶有石臼的宝珠投入大海后,海上顿时风雨交加,狂澜怒卷,天昏地暗,待雨过天晴,一座美丽的海岛便奇迹般地出现在大海的烟波之上,这就是那颗宝珠中的石臼变成的。也有的人传说是女娲补天时洒落下的沙子堆积而成的。这些传说虽然很神奇,但终究没有科学依据,后来经人们科学考察研究证明,菩提岛是一座在河水与大海潮汐共同作用下自然形成的蚀余岛。驻足菩提岛,隔海相望的是大清河口,当地人也都习惯叫老河口,几百年前,这里曾经是滦河的主要入海处。滦河是华北平原上一条水系发达的河流,也曾经是一条放荡不羁的河流,多次改弦易辙,在乐亭境内有多条故道。滦河发源于承德丰宁县西北小梁山大古道沟,流经内蒙古高原及河北省燕山山区,进入乐亭县其干流曾分为东滦河(今二滦河)和西滦河(今老滦河底),西滦河的下游就是大清河,是滦河最初在乐亭县选择的一条入海口。西滦河从上游挟裹着大量的泥沙,一路呼啸着奔腾入海,但由于大海的潮汐阻挡作用,河水的流速便减缓下来,挟裹在水流中的泥沙开始慢慢沉积下来,久而久之,这些泥沙在入海口前的一个水流和大海潮流相抵挡的地方越积越多,经海洋推动作用,逐渐塑造而成了一座沙质的蚀余岛。随着岁月的推移,大海潮起潮落,一年又一年,不停地冲涮着沙岛。海浪往高处涌时,被挟裹的泥沙也自然带到了高处,而海浪从高处退下来的时候,泥沙却留在了高处。天长日久,小岛的周边逐渐隆起,也就形成了今天菩提岛四周隆起、中间低凹的地表形态,状似石臼,人们便叫它石臼坨。说到坨,其实这完全是乐亭人的一个习惯称呼,当地百姓都把高出地面的沙丘、土岗称为“坨”,不信可以到那些带“坨”字的村子走走看看,诸如沙坨、大黑坨、芍榆坨等都因附近曾有较大的沙丘土岗而得名。当然,如今的石臼坨,因“坨”字寓意狭小,与面积广博的海岛名实不符,遂取原为佛教圣地,岛上遍生菩提树之内涵,易名为菩提岛。菩提岛四周被海水包围,而岛上掘地盈尺,则是淡水,饮之不咸不涩,这又让人费尽了思索。其实,菩提岛状若石臼,下雨的时候雨水不能外流,而海岛因是沙岛,沙的性质能滤水又能涵水,滤下去的是原来沙土中的盐碱,涵养下来的是淡水。日久经年,岛上土质就由原来海水浸泡过的重盐碱变成轻度盐碱,又变成适宜植物生长的沙质草甸土,岛上就自然可以生长繁茂的植物,而在这人迹罕至的海岛上,植物却达229种,这实在是太神秘了。菩提岛植物的来源菩提岛是一座神奇的天然植物园,岛上的植物种类繁多,其种属来自南北两方,与周围陆地的植物种类和自然分布差异很大,其中菩提树、木丝棉、白榉、南蛇藤等树种,不要说在乐亭,就是在整个黄河北地区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些奇特的植物物种超出了一般的生长规律、分布区域和人们的想象力。植物中还有白芨、黄芪、野菊、枸杞等多种药材和桑葚、杜梨、酸枣等纯天然绿色果实。植物的生长条件是受地域环境限制的,按照植物的分布规律,这些树木不可能是原生的,也不会是人工移植而来的。那么,这些树木是通过什么途径由原生地传播到这座人迹罕至的海岛上的呢?这一直是一个谜。后来经过研究,人们终于得出结论,把这座小岛绿化的郁郁葱葱的是鸟儿,是那些南北迁徙的鸟儿们在迁徙的过程中,或是饱食这些种子后飞翔到这座小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