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古代史(下)一、、清两代所设的政务机构。明自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杀胡惟庸后,忌大臣权重,不设宰相,而自洪武十五年起仿宋制而设诸殿阁大学士,以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永乐初以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入阁,参与机务,组成内阁,但阁臣地位并不高,一般秩仅五品。至明洪熙后职权渐重,多兼领六部尚书,权高于部、院,成了皇帝最高幕僚兼决策机关。清初以国史、秘书、弘文三院为内阁,设大学士,参与军政机密,后为军机处所夺,内阁便仅存虚名。小说中称蔡京为“内阁蔡太师”(第十回),是明人口吻,因宋时宰相不称“内阁”。。雍正七年(1729)开始设立。军机处人员从大学士、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员中挑选,称军机大臣,一般由满、汉官员共八人组成,其中各有一人为首领。职位较低的官员名军机章京,负责缮写皇帝谕旨、撰拟文稿,记录归档等事务。军机大臣每日晋见皇帝,在皇帝授意下处理军国大事,用皇帝或军机处名义向各省区军政大臣发布旨令。太平天军的最高决策机构。“条编法”。明中后期施行的赋役体制改革。明万历九年(1581),内阁首辅张居正为缓和阶级矛盾和增加财政收入,实行赋役体制改革,以限制官僚豪强的赋役优免权。其主要内容是:(1)赋役合并:部分丁役摊丁入亩,力差改以银代役,田赋征银;(2)赋役征收直接由地方官吏办理。从而简化了征收形式,有利于农民离土从事手工业,也使部分无地农民减去了力役负担。促进了货币地租的产生和农作物商品化,是我国税制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但该法因受豪强地主阻挠,实行得不够彻底,明末遭破坏。。又称地丁合一,丁随地起。明代推行一条鞭法后,将部分丁银摊入田粮征收。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人丁数为准,固定税额,以后“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丁银负担的总数虽固定,但仍十分繁重,并不能解决长期以来赋役不均的问题。雍正初年,清政府在全国(除山西及西北、西南边区外)逐步推行“摊丁入亩”,即将康熙五十年的丁银额全部摊入地亩,与田赋银一起征收。从此,丁银随粮起征的“地丁合一”,便成为清代统一的赋税制度。延续数千年的人头税,从此不再单独征收,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按军法规定,京师和地方都设立卫所,数府为一个防区,称为“卫”;卫下设“千户所”、“百户所”。大体上以5600人为一卫,卫辖5个千户所;每千户所1120人,辖10个百户所;每百户所112人,辖2总旗、10小旗。分设卫指挥使、千户统领、百户统领。盛时有547卫,2593所,兵额270余万。卫、所兵源于从征(明初随朱元璋征战的军户)、归附(明初元军及各起义军的降军和败军户)、谪发(犯人充军)、垛集(三民户为一垛集,一户出一正丁,二户各出一丁为贴丁,轮流服军役)、简拔(民户丁多者拔以充军)、抑配(清理逃军滥及民户)等。明中叶以后,卫所制废弛,改用募兵制代替。、文学家。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余姚(今属浙江)人。曾任刑部、兵部主事。因上书宦官刘瑾,营救戴铣、薄彦征,贬官为贵州龙场驿丞,其间曾讲学于贵州修文县的阳明洞。后因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叛乱有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王阳明是明代重要的哲学家,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反对程朱学派。郭沫若留日初期,曾买《王文成公全书》,每天必读10页。1924年,郭沫若以《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为题,为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的《王阳明全书》作序,对王阳明进行了评说,给予高度评价。、文学家。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进士,官国子监典籍。他提倡“六经皆史”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所著《文史通义》是清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著作。文学方面,他反对桐城派的“义法”和袁枚的“性灵”论。着有《章氏遗书》。老舍十分赞赏他在《文史通义》中对那些好用古字、死守古典的文人的批评,认为“这些议论都是非常痛快,非常精到的”。但又指出,谈到文学本身,“他还是很守旧的”。、清两代对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官署的合称;在外,以大理寺左右寺官、都察院各道御史及过往刑部与承办之司法官署会审,称“小三法司”。凡罪应斩、绞之大案,在京由三法司会审,刑部主刑名,都察院主都察,大理寺主驳正;在外由小三法司会审。凡刑不至死者,不入三法司。会审时,对案情无疑,协议一致,则定案。如有分歧,许两议之,上请皇帝裁决。。据《明会典•工匠二》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天下各色人匠编成班次,轮流将赍原编勘合为照上工以一季为满,完日随即查原勘合及工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