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试论文言文的研究性学习方法.doc

格式:doc   大小:3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试论文言文的研究性学习方法.doc

上传人:iris028 2019/3/11 文件大小: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试论文言文的研究性学习方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试论文言文的研究性学习方法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探讨文言文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即通过研读古文注疏,理解文言精义,重视学生文言文知识能力的获得,文言文研究性学习方法的习得,从而获得人文精神和国学文化的熏陶。 关键词:古文注疏    文言精义    研究性学习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至少可以作出以下六个方面的价值定位:一、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二、丰富学习的体验;三、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四、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六、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它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教育界尤其是语文教育界对研究性学习作了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尝试,走出了一条适合素质教育的路子;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新课程培养目标等因素,还存在着种种问题。本文试对文言文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探讨,通过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认真研读古文注疏,从而理解文言精义,获得文言文知识能力,习得文言文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古代经典作品及其注疏的直接影响下获得人文精神和国学文化的熏陶。一、研读古文注疏,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     研读古文注疏,围绕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文言文实际问题展开,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能力。我国在汉代就产生了训释词语的专著:《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这些专著用“以形说义”和“因声求义”的方法,从形声义三个方面分析了词义的来源,揭示了词义的概括义、理解义。我国古代还有很多注释方面的书,如汉代郑玄的《毛诗笺》、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随句》、魏朝何宴的《论语集解》、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等,这类书往往采用“据文正义”的方法,揭示词语在文中的灵活义、具体义和引申义。如果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借助于这些古注,就能够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并从中体悟出古人解词的方法和思路。例如,荀子《劝学》有这样一句话,“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尔雅·释名》:“疾,壮也。”指声音宏大。这一注解是对全句的串讲,不难看出,“疾”这里不当速度快讲。“学而优则仕”,多年来都认为孔子在宣传“学好了就可以做官”这种封建说教,但若认真地阅读古注,就会发现这种批判是没有道理的。且不谈“学而优则仕”之上还有“仕而优则学”一句,单拿这一句来批判就已经犯了断章取义的毛病;仅就这一句而言,把“优” 解释为“优良,好”也是不正确的。在上古乃至中古时期,“优”是“优裕”、“富裕”的意思,常被解释为“宽也”、“裕也”。南朝梁黄侃《论语义疏》“优”犹“宽闲也”。而针对“仕而优则学”一句,何宴的《论语集解》亦解释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所谓“学而优则仕”是说“学有余力则可以为仕”。这里谈到的不是选拔人才的原则,而是学习与从仕的辩证关系,但是由于词义的片面理解和其它原因,使孔子这一思想长期被误解,被歪曲,同时也腐蚀着学生的灵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落英缤纷”一语,“落英”两字,课本及不少书上都注成“落花”。其实,“落”除了有“掉落”之意,还有“刚刚开始”之意,《尔雅》首篇就写到“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权兴,始也”,用同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