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12年春季班诗词讲义(十二)我们知道,律诗不分段,词分段,一段就是一片,又叫一阕,所以上片叫上阕,下片叫下阕。一首词一般分上下两片,它是词中最常见的,字数在59至90之间,也称中调。当然还有三片、四片的长调,91字以外的。如南宋词人吴文英的《莺啼序》分四片,240字,是词中最长的调。不分片的小令也叫一阕,是短调,如:《如梦令》、《调笑令》、《捣练子》、《忆江南》等。一首词虽然分上下两片,但在写法上,其内容是上下承接的,配合完整,一气贯注,不是割裂开来,支离破碎,不相照应的。由此可见,词的上片与下片,也就是律诗的起承转合之术的作法。下面,我们就词的上、下片的内容和写法,举一些例子,展开讨论和学习。上景下情。所谓上景下情,即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以景入情,以景衬情。这种写法在词中比较普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首词以秋景写离情。上片写临别时恋恋不舍的情绪,下片写离别之后的孤寂伤感。整首词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表现了一种清明朗畅,意致绵密的风格特色。再如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山上涂抹了一缕缕轻淡的白云,那满坡的枯草好象同黄昏的天空粘接在一起,城楼上号角声已经断音,天色已经晚了。但词人不愿马上离去,他在饯别宴上频频举杯向对方劝酒。一刹间多少往事一齐涌上心头,心情十分沉重。斜阳即将下沉,在暗淡的日光下,只看见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下片重点抒情。相别之时怎能不让人愁苦万分呢?此时词人暗解下香囊作为信物交给情人,而对方也轻轻解开罗带打成的同心结回赠。我在此同你相好日久,可是今日抛开你而离去,只是枉然赢得个薄情郎的名声。这次分手不知何时才能够重见,看我的襟袖上啼痕斑斑,谁知是不是白白地流滴的呢?最令人伤情的时刻是在行舟渐远,高城望而不清,只剩下个黑影的轮廓,立在城头上的那位心上人自然是望而不见,所见的只是满城灯光闪烁。此时怎不叫人感伤啊!二、上情下景。上情下景,即上片抒情,下片写景。如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歌头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这首《天仙子》上片写午睡醒来,感到春去的愁情,却没写一点景色;下片写夜阑月出的美妙景色,“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形象生动,传诵千古。上昔下今。所谓上昔下今,是指上片写过去,下片写眼前。此种写法常常采用回忆方式,构成今昔对比的格局。如辛弃疾的《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禄,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上片追忆起青年时期起义抗金、率骑南归的军事生涯,下片则以“追往事,叹今吾”承转,写今天罢官闲赋的处境,从而形成今昔的强烈的对比。又如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上片追忆去年元夜的欢会,下片抒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不见伊人的感伤。上今下昔这种写法和上昔下今颠倒过来,上片写眼前,下片回忆过去。如周邦彦《解语花》:风销焰蜡,露浥烘炉。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上片写作者当时在荆南时所见的上元景象,下片回忆当年在京都汴梁时所见的上元景象。以上略谈了词中四种上下片的写法,四种中以上景下情为常见,除此以外,还有许多特殊的结构写作方法。如上外下内、上内下外、上虚下实、上昼下夜、上问下答、上下相连等等。至于三片、四片写法,往往以次叙述,层层深入,中间是曲折顿挫、巡回往复,首尾是大开大合。在内容和构思上一般是前后相连接的,只不过是有的明显,有的较为曲折一些罢了。诗词创作立意要高,所谓“立意”,其实就是感情。感情要真、要善、美。所谓的“高”,是指所创作的诗词要给人以积极、奋进、向上的感动。消沉的情感不好,在表达消沉的诗词中要有摆脱消极的意向。悲情不是消沉,悲情往往是对美好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