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淳化阁帖最善本》 》.doc

格式:doc   大小:55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淳化阁帖最善本》 》.doc

上传人:yinjiong623147 2019/3/15 文件大小:5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淳化阁帖最善本》 》.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淳化阁帖最善本》[内容提要]阮元对于《淳化阁帖》的批评是从展转翻刻失真入手的,进而认为存世王羲之书法都不可靠,不如北碑的书丹原石,实际上,他的《淳化阁帖》批评是为了削弱王羲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同时认为因《淳化阁帖》的盛行,使得北碑的衰微,这些观点是为他的南北书派观寻找理论支撑,最终是为了推出北碑,清代碑学从理论上得以正式形成,成为二王书风向北碑书风转换的关捩。本文客观地对阮元的“阁帖观”进行分析,并对他的某些偏激观点表示质疑和批评。[关键词]阮元 淳化阁帖 清代碑学   宋代淳化三年(992)奉太宗圣旨摹刻的《淳化阁帖》,历经千年,迷雾重重。一部法帖引来千年聚讼的,除了《兰亭序》以外,恐怕只有这部《淳化阁帖》了,碰巧的是这两部法帖均和王羲之有涉。   宋代开始,就有人对这部刻帖提出各种疑问和批评,《淳化阁帖》的名声越来越不好,到了清代碑学来临的前夜,人们对二王开始重新认识,对《淳化阁帖》的批评更是顺理成章的了。在千余年的评头论足当中,基本都是围绕着帖源、石刻木刻、失真、翻刻版本等问题而展开的,其中要数阮元对《淳化阁帖》的批评有点特别。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一作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揅经老人等。江苏扬州人,随祖改籍仪征。乾隆五十四年进士,生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官至浙江、河南、江西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兵部、礼部、户部、工部侍郎,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致仕归田后又晋加太傅衔,卒谥文达。著有《揅经室集》。阮元是清代著名学者、乾嘉学派的最后重镇,他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两篇文章成为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他虽没有专文论述《淳化阁帖》,但在他的文章、题跋和书信中常常流露出他对此帖的看法,我将他对《阁帖》的看法分三个部分来论述。 展转钩摹,不足据矣   ——阮元从《阁帖》失真说明帖派师法对象不可靠    《淳化阁帖》十卷,一至五卷为汉魏、两晋、南北朝及隋唐书法,六至十卷为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二王书法占半数,于是《淳化阁帖》便和二王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王著编辑确实带有主观偏向二王的倾向,这恐怕还不在于王著个人,当有宋太宗的意图。阮元对此很不以为然,二王书法占一半,他觉得不合理,他明确表示:“但执二王以概东晋之书,盖为《阁帖》所愚蔽者也。”在阮元看来,二王书风的盛行和《阁帖》编辑的倾向有关,的确如此,《阁帖》为我们保留了大量二王书法,尽管真伪莫辨、是非纷纭,但还是在二王书风的传承当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阮元大有怪罪之意。   关于《阁帖》的失真说并不新鲜,这是千余年来人们不能避免的话题。对于《阁帖》的批评,早在宋代就有,苏轼、米芾就曾对此帖作出过批评,苏轼在《辨法帖》中认为其中真伪相杂,有明明署款“智永白”而算作王羲之的,苏轼又说他曾于秘阁观墨迹,皆唐人硬黄临本,就是说,苏轼认为《阁帖》所依据的本子本身就不真。米芾在《秘阁法帖跋》中认为“其间一手伪帖太半”,说其中有以《千字文》为汉章帝的,有以张旭为王献之的,有以俗人学智永为王羲之的。苏轼、米芾的巨眼犀利,不由得我们有太多的怀疑。看来王著在编定中确实有所不当,有人归咎于王著的见识,我看不然,宋时魏晋真迹已少,王著难做无米之炊,他做出这么大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却从刻帖问世到现在的千余年间,一直背着一个坏名声,这可能是他没有料想的。   有趣的是阮元在《阁帖》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