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docx

格式:docx   大小:28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docx

上传人:漫山花海 2019/3/16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词义的引申文学院对外汉语八班赵锦颖1100100268【内容摘要】:古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众所周知,词在产生初期只具有一个义项,即本义。之后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发展为多个义项。通常认为,词的发展途径有引申和假借两种途径。除此之外,后有学者认为,词义发展的途径还有相因生义、虚化、语法影响、修辞影响、简缩。引申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到底何为词义引申,引申的类型,引申后对词义的影响等等,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场。我就自己通过古汉语词汇学这门课程所学到的几位学者对此的看法和研究,简单的论述一下词义引申。其中会就自己较为了解和认同的蒋绍愚先生的观点做出较为详尽的阐述。【关键词】:词义发展,引申,方式,规律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汉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单是文字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而语言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有很多词汇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存在了。历经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词汇的意义大多都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一个意义发展为多个意义。但词的众多含义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词的最初意义为本义,余下的都为引申义。对于这一点,众家学者的看法大抵是相同的,没有本质上的歧义和分歧。例如:“道”,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牧:,《说文解字》中:“牧,养牛人也。”这是因为“牧”字从“牛”的缘故。但在先秦文献中,既可以说“牧牛”,也可以说“牧羊”、“牧马”、“牧猪”。可见其本义是泛指放牧牲畜。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部分。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有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或构成一个新词。例如“信”有这样几个意义:语言真实。《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对人真诚,有信用。《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相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的确,确实。《韩非子·难一》:“舜其信仁乎?”凭证。《史记·外戚世家》:“用为符信,上书自陈。”信使。杜甫《寄高适》:“书成无信将。”音讯。杜甫《得弟消息》:“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书信。白居易《谢寄新茶》:“红纸一封书后信。”其中的关系如下:语言真实:[言语]+[真实]对人真诚,有信用:[对人的态度]+[真实]相信:[确认]+[某种情况]+[真实]的确:[某种动作/状态]+[真实]凭证:[用以证明情况真实]+[物品]信使:[携带凭证传递消息或命令]+[人]音讯:[信使传递的]+[消息]书信:[传递音讯的]+[文字材料]其中①——⑤都包含“真实”这一义素。⑤——⑧,每个意义都是在前一个意义的义素上加上别的义素而形成(但有的意义一旦固定后,有些义素可能消失。如“信使”,后来不一定携带有符信)。又如“问”,包含如下意义:问:《说文》:“讯也。”①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②伯牛有疾,子问之。(论语·庸也)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