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理解与教师指导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揭题。1、板书“奇”,用“奇”组词。2、板书“奇松”,说说词义。二、初读课文。1、朗读生字表上的生字和课后的词语。2、朗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逐段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分别讲了什么。三、导读第一自然段。1、指名朗读。2、交流:读了这一段,你懂得了什么?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结合理解“誉”“情有独钟”“闻名于世”(换词)。5、投影出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指导朗读:黄山奇松那么“潇洒、挺秀”,你喜欢吗?朗读时就要读出赞美、偏爱的感情。自由读,齐读。设疑:那么,黄山奇松“奇”在什么地方呢?——下节课学习。四、指导书写生字。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2、范写下列生字誉:撇和捺要舒展。遒:“西”内别忘了一横。盆:撇和捺的位置要摆正。屹:右边不要多横。俯:右边“府”的一撇要到位。状:同“壮”要区别开来。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师:“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仅是山,也是海,是松之海,石之海,花之海,诗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展示多媒体画面《黄山四绝》):看,石林耸峙,石笋罗列,令人叫绝;山谷中雾起云腾,似海不是海,似烟不是烟;温泉清澈洁净,可饮可浴……黄山“天下第一奇山”名副其实啊!出示: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理解:情有独钟设疑:为何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偏爱呢?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1、告诉大家,要看奇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成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就让我们登上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吧!2、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奇松?(“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3、品味迎客松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样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换词析义:乃至——甚至感受黄迎客松的地位: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一奇在模样:姿态优美遒劲郁郁苍苍。二奇在饱经风霜却生命力强: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800年,“饱经风霜”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想象一下。师小结: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800多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这本身就很“奇特”。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正因为这样,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