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白族音乐的历史及其形式分析.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白族音乐的历史及其形式分析.doc

上传人:花开花落 2019/3/22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白族音乐的历史及其形式分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白族音乐的历史及其形式分析内容提要:本文旨在介绍有关白族音乐的历史、发展以及白族音乐的特点。这里主要包含有文献记载的和流传于白族民间的音乐形式与作品,并通过对其中几种重要音乐形式的简要分析,期望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关键词白族音乐历史洞经打歌调白剧一、简述白族音乐的历史各少数民族以及民间的文艺理论理想,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汉族文化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互相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在中原地区,历史上的许多少数民族在与其它民族的交往发展中逐渐趋于同化,已很少保存有各民族独有的特点。但在边疆地区,由于少数民族的聚居点较多,交通相对闭塞等原因,各民族的特性文化均得以相对完整的保存,由此而形成了一副副色彩绚丽的民族文化风景。这种现象在云南省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云南是全国拥有少数民族聚居点最多的一个地区,在民族文化方面表现出独特性与多样性的双重特点。在云南有二十多个长期聚居的少数民族,如:白族、佤族、苗族、侗族、彝族、纳西族以及傣族等等。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这些独特的文化中,音乐是最闪光的一个方面。下面我们专门谈谈白族的音乐文化。白族位于我国西南边疆,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它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元江、丽江、昆明、安宁、南华以及贵州毕节、四川凉山等地区。白族的大部分人口分布在西南地区,据2001在全国人口条调查统计,白族大约有1858063。若追述白族的历史,可以早至从秦汉以前,在西汉时期,朝廷向西南边疆移入大批汉民,将汉族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这里,由此而推动了白族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这种发展到唐代南诏大理国时期达到经济文化的顶峰。虽然在我载上,有关白族音乐的内容并不多见,但在民间流传的曲调与歌舞却十分丰富。从宏观上看,白族音乐的旋律一般较为粗狂,节奏趋于简约。这种特点在唐代南诏大理国时期已经定型,当时四乐句音乐旋律大量流传并延续至今。如:建川山歌《三尾鱼秋调》以及《唐代会要》中记录的白族《秋枝词》等,这些音乐多为四乐句结构。作为南诏国音乐高峰的应数学习并吸收了异地音乐素材而创作的《南诏奉圣乐》(也叫《南诏奉圣乐舞》)。南诏乐自此便由西南边疆传入唐朝宫廷,并被列于十部乐,其演奏形式为宴会立奏宫中坐奏。在古代,白族音乐相结舞蹈踏舞的踏歌,南诏有名的《狮干舞》在唐朝时期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在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民歌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丰甫"词记山花碑".白剧"吹吹腔"是在早期"大东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民间传统的《创世纪》长诗,叙述了白族在原始社会“天下顶太平”,“不分贫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没有阶级压迫的平等生活。在南诏白族诗人杨其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二、白族音乐的体裁白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歌舞、大本曲、吹吹腔、器乐等。民间白族歌曲有如下三种情况:,如“大理白族调”、“剑山白族调”、“洱源西山白族调”等。,在音乐语言上相互交流融合的,如“后山调”等。前者融合了临近鹤庆白族的山歌音调,并成为这一地区白族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