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文档名称:

萧红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87KB   页数:3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萧红课件.ppt

上传人:iris028 2019/3/22 文件大小:8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萧红课件.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萧红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生平1911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生平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乃莹。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王廷兰之子王恩甲。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生平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父亲反对,毅然背叛家庭,来到北平,并进入女师大附中读书。1931年2月初,因无经济供给,生活困难,萧红只好离开北平返回呼兰。春节后她随家搬到阿城县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生平1931年10月,萧红从阿城逃到哈尔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违心地与王恩甲一起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萧红困居旅馆,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并因此结识青年作家萧军。两人一见钟情。1932年8月,松花江决堤,萧红得以离开旅馆,摆脱困境,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困苦。1932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生平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她便以悄吟作笔名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秋节》等小说和散文,从此踏上文学征程。生平1934年11月30日,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第一次会面。他们向鲁迅先生介绍了东北的斗争情况和自身的遭遇,鲁迅先生也给他们讲了上海的斗争局势以及文艺界的情况,并同意推荐他们的作品出版。临别时,为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鲁迅先生将一些钱交给他们,并让夫人许广平将萧红的书稿带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