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2).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2).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5/10/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2).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12)
珠联璧合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赏析提要:书风古朴典雅,形质苍劲老辣,枯笔一任自然,布白恰到好处。先后 4次出版的草书极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是诗艺和书艺的完美珠联,是名词与名书的巧妙璧合。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54年盛夏,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第一次去北戴河办公,下榻在刚建好的一号楼。一天下午,风雨大作,海面上波涛汹涌。毛泽东极目幽燕,抚今追昔,兴致倍增,顿起击水之念。卫士长李银桥连忙劝阻,他却说:
“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毛泽东不但下了海,而且在大海中畅游了一个多小时。第一次畅游大海,第二天就写成了这首不朽之词。
据说,毛泽东写《浪淘沙·北戴河》与李煜的《浪淘沙》和曹操的《观沧海》有关。南唐后主李煜写过《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的词,意境和语言都好,但是风格柔靡,充满了亡国君主的伤感,毛泽东不喜欢。毛泽东喜欢曹操在北戴河碣石山写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的诗,赞美江山,催人奋进,但也只是抒发了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高瞻远瞩,怀古颂今,气魄宏伟,豪迈奔放,特别是后两句,将曹操的
“秋风萧瑟”顺序颠倒,保留了李煜的“人间”,变成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可是,这一颠倒,这一保留,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是李煜的亡国伤悲,也不是曹操的一统志向,而是已经建立了新中国这一客观现实。
林散之先生的草书享誉世界:“当代草圣”、“三百年出一个林散之”、“王铎之后第一人”、“中国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千年中国十大杰出书法家”。林散之读了毛泽东这首词之后,赞叹不已,兴致勃勃,从而奋笔疾书。从作品中可以看出,林散之在书写时相当重视,极其认真。
草书《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最早刊登在 1994年 11月 23日的《新华日报》,之后又著录于 1997年 9月的《林散之书法集》、2000年 6月的《林散之书法艺术解析》和 2012年 5月的《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尺寸为 105×33㎝,约 3平方尺。作品线条苍劲生辣,亦方亦圆,如“大”、“燕”、“洋”、“又是”圆中带方,“秦皇岛”的线条是以方为主。作品中运用枯笔较多,如“片”、“见”、“耳”等,这种枯笔一任自然,不见刻削之痕。布白恰到好处,结体欹正夹杂,形体错落有序,如“大雨落幽燕”写得很正,而“秦皇岛”明显靠右。再看
“萧”和“瑟”,是一右一左,就两个字或几个字来看,效果一般,但从整体上来看,却别有洞天,如“鞭”字,还有“换”等等,相犯而毫不避讳,显得丰满、充实、气足。
更重要的是,整个作品与毛泽东词中的意境和情节相互映衬。“挥”最后一竖里的点点丝丝,似断若连,如同毛泽东词中的磅礴大雨,直泻而下;毛泽东词中是“白浪滔天”,林散之书中是飞白成遍;作品中的行线,